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通史论文 >

两汉“守冢”制度

发布时间:2021-05-21 05:45
  两汉时期出现的由最高执政集团设定的"守冢"制度,是对战国以来兴起的盗墓风习的抗御方式。"守冢"制度维护了政治等级,提倡一种政治文化取向,亦表现出仁政关怀,同时也顺应了国家作为意识形态主导的"孝"的伦理原则的社会普及。"予守冢""置守冢",又体现出皇帝对某些家族和个人的特别恩宠。两汉"守冢"制度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成为帝王的一种政治表演形式,也成为帝制时代的行政规范之一。"守陵""守冢""守墓"作为国家行为,可以防止民间个体及小群体隐秘的盗墓犯罪,却无法阻止军政实力集团大规模的公开的盗掘,但是对于这种体制在客观上有益于保存古代文明遗产的意义,应当给予肯定。 

【文章来源】:南都学坛. 2020,40(03)

【文章页数】:10 页

【文章目录】:
一、先秦“墓前置守”形式与秦始皇陵的“守卫”
二、西汉帝陵“守卫”
三、西汉“守冢”设置
四、赵佗“先人冢”:“掘烧”“修治”“置守邑”?
五、曹炽”“吕蒙”故事
六、后世“守冢”“守墓”设置
七、保护“先代帝王”陵墓的政治文化传统
八、“守陵”“守冢”“守墓”的宣传意义和实际作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晚年汉武帝与“巫蛊之祸”[J]. 王子今.  固原师专学报. 1998(05)



本文编号:31991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31991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20d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