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通史论文 >

清代孔庙从祀研究

发布时间:2021-06-17 15:32
  孔庙,又有文庙、夫子庙、宣圣庙等多种称谓,是祭祀孔子的祠庙建筑。但是孔庙中所祭之人并非只有孔子,除孔子这个主祀对象外,还供奉有一百多位儒者,他们均属于“从祀”之列,也就是随从孔子接受祭祀。孔庙从祀制度秉承“崇德报功”的原则,意在表彰孔门弟子及后世儒家接续儒学“道统”者。从祀儒者的进退升降,都需要得到统治者的认定,所以这一制度的变迁不仅反映出儒学主流思想的演变,同时也体现出传统社会中政治与文化两股力量的交织。清代是孔庙从祀制度的极盛期,增祀和复祀的先儒占孔庙从祀先儒总数的半数以上。清代前期,承袭明制,孔庙从祀制度变化不大。清代中期,则是孔庙从祀人数的一个极大的扩充期,堪称“盛世之典”。晚清时期,世乱时危,为了砥砺人心、巩固统治,统治集团将孔庙从祀视为“救时之方”,故而新从祀儒者的数量日趋泛滥,但最终也无法挽回其日渐衰落的统治。清代以前,从祀孔庙的儒者除孔门弟子外,多为“传道”、“明道”之儒,也就是“授受秘藏,存经注经”的汉唐经师和“专门训释,发明圣学”的宋明儒者。及至清代,又出现了两个崭新的范畴,即以范仲淹为代表的“事功彪炳,勋业昭垂,”的行道之儒和以刘宗周、黄道周为代表的“忠义节烈,成... 

【文章来源】: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市

【文章页数】:11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框架与写作思路
第一章 为道统设:孔庙从祀的历史演变
    第一节 神道设教:孔子主祀地位的确立
    第二节 进退升降:孔庙从祀的历代发展
    小结
第二章 与时俱迁:清代孔庙从祀历程
    第一节 清承明制:清代前期的孔庙从祀
    第二节 盛世之典:清代中期的孔庙从祀
    第三节 救时之方:晚清时期的孔庙从祀
    第四节 残山剩水:清代孔庙从祀的余波
    小结
第三章 “行道之儒”的孔庙从祀之路——以范仲淹为中心
    第一节 九转功成:范仲淹从祀孔庙之历程
    第二节 历史合力:范仲淹从祀孔庙之缘由
    第三节 创开先声:范仲淹从祀孔庙之影响
    小结
第四章 “殉道之儒”的孔庙从祀之路——以刘宗周、黄道周为中心
    第一节 忠与不忠:《胜朝殉节诸臣录》与《国史贰臣表传》的编纂
    第二节 登堂入室:刘宗周、黄道周从祀之经过
    第三节 旧庙新神:刘宗周、黄道周从祀之背景
    小结
第五章 建构表达:清代孔庙从祀的制度建设
    第一节 尊卑有序:清代孔庙从祀儒者的位阶
    第二节 寓教于祀:清代孔庙从祀儒者的祭祀
    第三节 “常”与“变”:清代孔庙从祀的路径依赖与范式转移
    小结
结语 治道之间:孔庙从祀与清代社会
附录
    附表一 孔庙从祀儒者表
    附表二 清代孔庙增祀、复祀、升祀儒者表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学术与政治的复杂交织:1919年“颜李从祀事件”探析[J]. 王学斌.  社会科学战线. 2018(07)
[2]范仲淹的《中庸》诠释及其影响[J]. 张培高.  哲学研究. 2018(06)
[3]“行道之儒”的从祀之路——以陆贽、韩琦从祀孔庙为中心的考察[J]. 孙光耀.  凯里学院学报. 2018(02)
[4]陆陇其配祀文庙探析[J]. 孙经超.  文化学刊. 2017(07)
[5]太平天国运动后江苏地区先儒从祀文庙研究[J]. 姜淑红.  学术论坛. 2011(07)
[6]打破道统 重建学统 清代学术思想史的一个新观察[J]. 張壽安.  中国文化. 2010(02)
[7]范仲淹与宋代新儒学[J]. 李存山.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1)
[8]从布衣寒士到孔门圣贤——张履祥"由凡入圣"的塑造历程[J]. 户华为.  清史研究. 2005(01)
[9]二、历史上孔庙的称谓和类型[J].   南方文物. 2002(04)
[10]儒家制度化的形成和基本结构——对于儒家的一种新的解释方式[J]. 干春松.  哲学研究. 2001(01)

博士论文
[1]清嘉庆、道光时期政治危机研究[D]. 张国骥.湖南大学 2011
[2]清朝前期帝王道统形象的建立[D]. 刘方玲.南开大学 2010

硕士论文
[1]明代文庙从祀研究[D]. 肖来.云南大学 2016
[2]《清史列传·贰臣传》研究[D]. 陈林(燕日).福建师范大学 2015
[3]宋代孔庙从祀贤儒研究[D]. 李菲.东北师范大学 2015
[4]唐宋时期孔庙从祀制度研究[D]. 乔峰.山西师范大学 2014
[5]文庙祀典及其社会功用[D]. 房伟.曲阜师范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2354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32354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b3a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