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通史论文 >

钻孔技术在西汉玉器工艺中的灵活应用——以徐州狮子山楚王墓为例

发布时间:2021-06-18 12:57
  <正>1984年底,江苏省徐州市狮子山西侧发现了西汉兵马俑群[1],以此为线索,在狮子山南侧发现了一座西汉早期楚王墓,并于1994年底进行了发掘。该墓出土了2000余件(组)珍贵文物,其中包括200多件(组)玉器[2]。这批玉器以片状居多,如璧、珩、龙形佩、凤形佩、冲牙、戈等,以及组成玉衣、玉棺或玉枕的片状构件。圆雕或浮雕玉器数量虽然不多,但均为工美质优的精品,如蝉、兽面玉枕首、带钩、剑饰以及掏出内膛的耳杯、卮、高足杯、双联玉管等。 

【文章来源】:文物. 2020,(09)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钻孔技术在西汉玉器工艺中的灵活应用——以徐州狮子山楚王墓为例


兽面玉铺首(狮∶947)

钻孔技术在西汉玉器工艺中的灵活应用——以徐州狮子山楚王墓为例


图二双联玉管(狮∶889)

玉带,玉器


狮子山楚王墓出土的4000余件玉衣片,几乎都是玉质上好的青白玉,外表面均为素面,抛光程度很高,也有为数不少的玉衣片背面保留有纹饰,说明这些玉衣片是以其他玉器为料改制而成的。例如,其中一片玉衣片,背面粗糙,似乎开片之后未经精细打磨,中间的阴刻圆圈应是管钻痕迹,圆圈两侧有两处未钻透的小孔(图四∶1),通过微痕观察,发现一处小孔(图四∶2)使用了连续管钻技法,两个钻孔方向呈斜交状,其中一个方向上至少有3个层次的钻进(图四∶3)。推测这件玉衣片可能由玉剑首或其他玉器改制而成,玉剑首的背面常见两个斜孔,用以穿插固定于剑柄顶端。上述以小型管钻连续开展数次逐层深入去除内部玉料的做法,在狮子山楚王墓玉器上属于一种常见的技术现象。根据微痕观察,钻管直径2~3毫米,管壁厚0.1~0.2毫米,如此小而薄的钻具在加工过程中要保持快速转动,不仅需要添加极细的解玉砂和水,还需保证钻管与玉器必须安装至非常稳定的状态。我们推测这种精密钻孔技术使用了连动的旋转机械,而且很可能使用了横轴辘轳。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史前玉器大型钻孔技术实验研究[J]. 徐飞,邓聪,叶晓红.  中原文物. 2018(02)
[2]妇好墓圆雕玉器工艺研究[J]. 叶晓红.  中原文物. 2018(02)
[3]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陵发掘简报[J]. 王恺,邱永生.  文物. 1998(08)
[4]徐州狮子山兵马俑坑第一次发掘简报[J]. 王恺,邱永生.  文物. 1986(12)
[5]江陵凤凰山一六七号汉墓发掘简报[J].   文物. 1976(10)



本文编号:32367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32367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08b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