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通史论文 >

清代蒙地城镇时空演化的自组织临界特征

发布时间:2021-07-26 19:46
  基于自组织临界判据,以清代兴起于放垦蒙地的治所城镇为对象,通过计算网格分维、功率谱指数、Zipf维数,发现其演化过程在空间、时间、能量分布上呈现特定的幂律规律和分形结构。结果显示:清代蒙地城镇体系是一种复杂的自组织临界系统,以点轴形式实现空间占据和能量转移。表现为空间上远离发展轴向腹地致密化扩散(D=1.429),人口规模首位城市的垄断性较强(q=1.3482),以及增长频谱关系处于1/f波动状态(β=1.447)且即将迎来发展拐点。相较于还原论,复杂性理论有利于提高历史空间研究的精度。 

【文章来源】: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20,34(07)北大核心CSSCICSCD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清代蒙地城镇时空演化的自组织临界特征


基于核密度生成的清代蒙地治所城镇密度分布图

聚落,网格化


运用ArcGIS生成覆盖目标图层的网格(图2),再将各边不断k等分(2、3、4…),统计被占据网格数N(k),进而绘制ln N(k)-lnk双对数曲线。如图3所示,全域网格分维为1.4295,测定系数R2=0.9942,点序列线性回归拟合良好,具有明显的无标度区域。由此可得,清代蒙地治所城镇体系在空间分布上具有分形特征,已相互结成无标度网络。初期,移民沿规定路线进入蒙地中的放垦斑块并均匀散布,相互联系较少且聚落等级差异不显著;随着移民/物资等持续注入,区位优势地的中心度不断增强并率先发展为较大的城镇,而大的运输通道成为发展轴,并推动资源进一步附着和局部聚落的有组织演化;待到区域极化达到饱和时,资源开始向新放垦斑块作梯度转移,出现新的聚集点和联络延长线,并在不断聚集和推进中完成空间分形占据和能量阶梯分布-"点轴图式"(图4)。其中隐含的"线性推进"和"梯度转移"等特征不仅与分形几何不期而遇,也指示出等级分布的某种非线性规律。图3 全域网格分维双对数图

网格图,聚落,全域,网格化


全域网格分维双对数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混沌的边缘:明长城军事聚落体系自组织临界性研究[J]. 张昊雁.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9(07)
[2]基于分形理论的清代长城外侧城镇格局研究[J]. 张昊雁,张玉坤,解丹.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6(03)
[3]清代城市数量的变化及原因[J]. 何一民.  社会科学. 2014(08)
[4]国家战略与民族政策:清代蒙古地区城市之变迁(上)[J]. 何一民.  学术月刊. 2010(03)
[5]清代蒙古地区的“买卖城”及其商业特点研究[J]. 祁美琴,王丹林.  民族研究. 2008(02)
[6]中国城市发展的自组织特征与判据——为什么说所有城市都是自组织的?[J]. 陈彦光.  城市规划. 2006(08)
[7]长城内外都市文化的融合:游牧和定居的重层都市呼和浩特[J]. 包慕萍.  北京规划建设. 2006(04)
[8]中国里的长度演变考[J]. 杨生民.  中国经济史研究. 2005(01)
[9]城市化:相变与自组织临界性[J]. 陈彦光.  地理研究. 2004(03)
[10]自组织与自组织城市[J]. 陈彦光.  城市规划. 2003(10)

博士论文
[1]近代绥远地区城镇体系研究[D]. 乌敦.内蒙古大学 2014



本文编号:33042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33042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042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