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大运河研究述评
发布时间:2021-07-29 23:07
隋唐大运河是中国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后期京杭大运河是隋唐大运河的发展演变结果。隋唐大运河的研究大致可分大运河申遗前时期、大运河申遗时期、大运河"后申遗时代"三个时期。隋唐大运河研究在隋唐大运河历史、隋唐大运河区域社会变迁、隋唐大运河区域文化、隋唐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等方面成果丰硕,但也在基础性、综合性、全面性研究,田野考察成果发布的及时性,隋唐大运河的组成及与黄河关系问题等方面存在着不足。
【文章来源】: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 2020,22(02)
【文章页数】:21 页
【部分图文】:
隋唐大运河分布图
通济渠是隋唐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河道变迁最突出的河段。隋大业元年(605)三月,隋炀帝命尚书右丞皇甫议征调河南、淮北诸郡民工百余万,开通济渠,全长1300公里。从其自然形势看,全渠可分为三段:西段起自洛阳西苑,引谷水、洛水,东循阳渠故道,由洛水注入黄河;中段自洛口到板渚(今荥阳市广武山北,已被黄河圮毁)是利用黄河的自然流向;东段起自板渚,引黄河水经荥泽县(今荥阳市东北地带)入汴河,走汴渠故道,然后经蕲水故道注入淮水。但关于通济渠往东的流向,由于史书记载不详,说法不一,至今未成定论。阎文儒认为隋炀帝所开的通济渠有南北二道,其北道由汴、泗会合入淮;南道由商丘南行,走蕲水入淮[40]。邹逸麟认为通济渠自古河阴县西北汴口分河水后,出东、西广武山之间,东南流至今开封市以下,走一段今惠济河道,自今睢县以下与睢水合流,至今商丘市东分入古蕲水道,东南流经今永城、宿州、灵壁、泗县、泗洪等地,于古泗州(今已沦入洪泽湖,古时与盱眙县隔淮相对)入淮[41]。岑仲勉认为汴水入淮是从商丘附近接入涣水(今称浍河,亦称隋堤沟),然后由商丘东南经夏邑、永城、宿州、灵壁、泗县等地与淮河汇流,并非先会泗水[42]。刘希为认为通济渠始终利用着汴水故道,从板渚引入黄河水后,东流经中牟县北、开封市东、杞、睢二县北、民权县南、商丘市北、今安徽砀山县东和萧县南,至江苏徐州市区北隅会合北来山东的右泗水,经邳州市,在淮阴市西北注入淮河[43]。后来,他又作修正,认为到唐后期走南北二道入淮,南道是经泗州入淮[44]。马正林认为通济渠大致利用两汉汴渠和战国末年王贲灌大梁所开凿的梁沟(亦称汳水或蒗荡渠),梁沟经开封城南,通济渠就是在开封西南引汴渠折向东南,与一直东去与泗水会合的汴渠分离;根据《元和郡县图志》等书的记载,与汴水分离后的通济渠经陈留(今开封县陈留镇)、雍丘(今开封杞县)、襄邑(今商丘睢县)、宁陵、宋城(今商丘市)、谷熟(今商丘市东南)、永城、临涣(今永城市东南)、甬桥(今安徽宿州市)、洪县(今江苏泗县)至泗州(今江苏盱眙县北洪泽湖中)注入淮水[45]。屈弓也持这种观点[46]。罗志《湮没的辉煌——考古者眼中的隋唐大运河》对通济渠道遗产点、河段及考古发掘成果有重点和简要介绍,将考古成果以图文并茂的方式揭示了汴渠段的兴衰[24]。
龚昌奇、席龙飞根据淮北柳孜出土的四号唐船和《清明上河图》上客、货船形象,为淮北市博物馆大运河展馆研究复原了隋、唐、宋共5艘船模[88]。张辉、宫希成从近年来安徽发掘出土的隋唐大运河通济渠(汴河)沉船的基本材料入手,着重论述了汴河沉船的结构特点、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比较了唐宋时期沉船的不同之处,并结合历史文献记载,说明形成这种差异的社会原因[23]。另有赵冕《略论唐宋时期的运河管理》[89]、黄纯艳《宋代运河的水情与航行》[90]。相关的论著有徐海亮《中国水利史讲义》[91]、张建松《元代河南的水路交通》[92]、张廷皓《京杭运河水运、水利工程及其遗址特性讨论》[29]、荀德麟《苏北的大运河与邮驿线路》[93]。吕聃《明代大运河南茶北运及其对沿岸茶文化影响初探》论及南茶北运[94]。
本文编号:3310231
【文章来源】: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 2020,22(02)
【文章页数】:21 页
【部分图文】:
隋唐大运河分布图
通济渠是隋唐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河道变迁最突出的河段。隋大业元年(605)三月,隋炀帝命尚书右丞皇甫议征调河南、淮北诸郡民工百余万,开通济渠,全长1300公里。从其自然形势看,全渠可分为三段:西段起自洛阳西苑,引谷水、洛水,东循阳渠故道,由洛水注入黄河;中段自洛口到板渚(今荥阳市广武山北,已被黄河圮毁)是利用黄河的自然流向;东段起自板渚,引黄河水经荥泽县(今荥阳市东北地带)入汴河,走汴渠故道,然后经蕲水故道注入淮水。但关于通济渠往东的流向,由于史书记载不详,说法不一,至今未成定论。阎文儒认为隋炀帝所开的通济渠有南北二道,其北道由汴、泗会合入淮;南道由商丘南行,走蕲水入淮[40]。邹逸麟认为通济渠自古河阴县西北汴口分河水后,出东、西广武山之间,东南流至今开封市以下,走一段今惠济河道,自今睢县以下与睢水合流,至今商丘市东分入古蕲水道,东南流经今永城、宿州、灵壁、泗县、泗洪等地,于古泗州(今已沦入洪泽湖,古时与盱眙县隔淮相对)入淮[41]。岑仲勉认为汴水入淮是从商丘附近接入涣水(今称浍河,亦称隋堤沟),然后由商丘东南经夏邑、永城、宿州、灵壁、泗县等地与淮河汇流,并非先会泗水[42]。刘希为认为通济渠始终利用着汴水故道,从板渚引入黄河水后,东流经中牟县北、开封市东、杞、睢二县北、民权县南、商丘市北、今安徽砀山县东和萧县南,至江苏徐州市区北隅会合北来山东的右泗水,经邳州市,在淮阴市西北注入淮河[43]。后来,他又作修正,认为到唐后期走南北二道入淮,南道是经泗州入淮[44]。马正林认为通济渠大致利用两汉汴渠和战国末年王贲灌大梁所开凿的梁沟(亦称汳水或蒗荡渠),梁沟经开封城南,通济渠就是在开封西南引汴渠折向东南,与一直东去与泗水会合的汴渠分离;根据《元和郡县图志》等书的记载,与汴水分离后的通济渠经陈留(今开封县陈留镇)、雍丘(今开封杞县)、襄邑(今商丘睢县)、宁陵、宋城(今商丘市)、谷熟(今商丘市东南)、永城、临涣(今永城市东南)、甬桥(今安徽宿州市)、洪县(今江苏泗县)至泗州(今江苏盱眙县北洪泽湖中)注入淮水[45]。屈弓也持这种观点[46]。罗志《湮没的辉煌——考古者眼中的隋唐大运河》对通济渠道遗产点、河段及考古发掘成果有重点和简要介绍,将考古成果以图文并茂的方式揭示了汴渠段的兴衰[24]。
龚昌奇、席龙飞根据淮北柳孜出土的四号唐船和《清明上河图》上客、货船形象,为淮北市博物馆大运河展馆研究复原了隋、唐、宋共5艘船模[88]。张辉、宫希成从近年来安徽发掘出土的隋唐大运河通济渠(汴河)沉船的基本材料入手,着重论述了汴河沉船的结构特点、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比较了唐宋时期沉船的不同之处,并结合历史文献记载,说明形成这种差异的社会原因[23]。另有赵冕《略论唐宋时期的运河管理》[89]、黄纯艳《宋代运河的水情与航行》[90]。相关的论著有徐海亮《中国水利史讲义》[91]、张建松《元代河南的水路交通》[92]、张廷皓《京杭运河水运、水利工程及其遗址特性讨论》[29]、荀德麟《苏北的大运河与邮驿线路》[93]。吕聃《明代大运河南茶北运及其对沿岸茶文化影响初探》论及南茶北运[94]。
本文编号:33102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33102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