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通史论文 >

略谈晚商太行山南麓及临近地区的铜器墓

发布时间:2021-08-18 00:03
  自殷墟向南沿太行山南麓至崤函故道的交通线,是晚商时期安阳与关中地区间的主干道。这一交通线与黄河南岸郑洛地区的晚商时期铜器墓,年代与等级研究长期模糊。在葬俗文化认同接近安阳,可视为被商王朝控制的背景下,上述与安阳空间距离有别的铜器墓,在不同区域内的表现不同。这种差异反映出商王朝管理重心乃至晚商地方经略体系的不同。 

【文章来源】:中原文物. 2020,(04)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13 页

【部分图文】:

略谈晚商太行山南麓及临近地区的铜器墓


琉璃阁墓地铜器年代对比图

对比图,琉璃,年代,陶器


图一琉璃阁墓地铜器年代对比图辉县褚丘曾出土数量可观的青铜器,组合比较明确的有两批。1952年春的一批(下文称褚丘A组)由村民发现后上交,推测出于一座墓葬。由于未经专业调查清理,不知墓葬结构信息。该批铜器的种类数量,最初发表[27]与《河南出土商周青铜器(一)》[28]有出入。按前者说法,有鼎、簋、卣各1,觚、爵各2,1件弓形器和224件铜镞,伴出两件玉鱼。后者的记录则多出鼎、斝、簋、尊各1。以同时期殷墟两套觚爵的墓葬常规组合衡量,鼎数一般以2~3件为正常,多会配有尊、斝等器。因此,该组器物当以《河南出土商周青铜器》的记载为准。铜圆鼎(图三:2)器体近大司空M303∶116,颈部的折背夔纹流行于殷墟三期。锥足鼎(图三:3)一般常见于殷墟一、二期,但该鼎下腹较垂,年代特征较晚;且其上腹部折线纹罕见于殷墟。乳钉纹簋形体接近郭家庄M160∶33。高圈足簋(图三:1)较罕见,整体风格似李家崖文化铜簋,如永和S4325簋。铜卣接近大司空M303∶120。铜觚形体接近郭家庄北M6∶3。铜爵则接近西区M907∶2。从整体看,除高圈足簋年代可能偏早外,其余器物年代皆较晚。因此褚丘A组器物所对应的墓葬当为殷墟四期墓葬,两套觚、爵的等级大体与殷墟大司空62M53相当。同出的大量箭镞,暗示该墓主为一男性贵族。

铜器,墓葬,淇县,明器


淇县李大人庄墓地因被盗发现,未完整揭露墓地,仅清理了19座方向相近的晚商墓葬,其中13座有腰坑。殉狗普遍,15座墓葬内发现有数量不等的殉狗。从葬俗看与晚商商系墓葬十分接近。这批墓葬等级不高,墓口面积皆在4平方米以内,其中M15随葬铜鼎、簋、觚、爵各1,皆薄壁素面,当为明器,从器形和伴出陶爵看,该墓年代在殷墟三期偏晚。有4座随葬铜兵器或铜铃。各墓多随葬陶器,以簋、罐多见,未见陶鬲,有4座墓葬随葬有陶爵或陶觚、爵。图三褚丘A组铜器部分器物组合


本文编号:33487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33487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1d6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