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湾西岸海陆变迁及禹贡碣石考略
发布时间:2022-02-09 01:29
自《禹贡》首次提出碣石存在以来,九河、逆河、碣石,亘古究求,竟无归宿。从分析渤海湾西岸海陆变迁入手,解读了大禹治水在沧州地区东部黄骅一带北播九河的历史事实与渤海湾三次大的海侵变化;在梳理前人有关古黄河入海和古贝壳堤形成研究成果基础上,考证了黄河古道入海与禹贡碣石的关系,阐述了三条理由依据,给出了无棣马谷山即为禹贡右碣石的结论。
【文章来源】:沧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0,36(03)
【文章页数】:5 页
【部分图文】:
渤海湾地区黄骅海侵(7000~5000aB.P.)范围图(王强1986)
另外,反映古海岸线变迁的直接遗迹证据还有分布在渤海湾西岸数道与海岸平行的贝壳堤。自西向东,由远及近,其形成年代距今分别约为6000-4000年、3000年左右、2500-2000年和1030年,数量为4-6条不等。现存最典型的为湾顶处黄骅市张巨河村南的古贝壳堤,显示出滨岸潮间带海陆过渡沉降特点,成为退海的直接证据。渤海湾海岸历史变迁见图2[6]、图3[7]。图3 渤海西岸全新世海岸线变迁遗迹分布图
渤海西岸全新世海岸线变迁遗迹分布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世界所有大河都有埋藏古河道[J]. 吴忱,许清海,赵明轩.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 1992(02)
[2]黄河、永定河发育历史与流域新生代古湖演变间的相互关系[J]. 李容全.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88(04)
本文编号:3616128
【文章来源】:沧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0,36(03)
【文章页数】:5 页
【部分图文】:
渤海湾地区黄骅海侵(7000~5000aB.P.)范围图(王强1986)
另外,反映古海岸线变迁的直接遗迹证据还有分布在渤海湾西岸数道与海岸平行的贝壳堤。自西向东,由远及近,其形成年代距今分别约为6000-4000年、3000年左右、2500-2000年和1030年,数量为4-6条不等。现存最典型的为湾顶处黄骅市张巨河村南的古贝壳堤,显示出滨岸潮间带海陆过渡沉降特点,成为退海的直接证据。渤海湾海岸历史变迁见图2[6]、图3[7]。图3 渤海西岸全新世海岸线变迁遗迹分布图
渤海西岸全新世海岸线变迁遗迹分布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世界所有大河都有埋藏古河道[J]. 吴忱,许清海,赵明轩.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 1992(02)
[2]黄河、永定河发育历史与流域新生代古湖演变间的相互关系[J]. 李容全.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88(04)
本文编号:36161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36161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