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通史论文 >

《礼记》人文精神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18 10:00

  本文关键词:《礼记》人文精神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中华民族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人文传统积淀深厚,它展开于宇宙论、政治论、人生论,道德论等诸多领域。《礼记》作为古代中国的重要典籍,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它揭示了一个涵盖性很大的人文精神,从个人、家庭到族群、到社会、到国家、到人类,乃至宇宙万物。研究《礼记》所揭示的儒家人文精神,对于更好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传统道德美德、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着重要意义。 先秦时期,随着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发展,作为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宗教观念也在逐步发展、变化,人们在对天地人三者关系的认识,对天地鬼神的崇拜,以及对宗庙祭祀的理解中,理性意识逐渐觉醒。在天地人之间,《礼记》强调天地人一体,同时又推崇人在天地之间的特殊地位,中华文化逐渐发展出以人为主体的传统;在人神关系上,《礼记》强调以重人为主,以敬神为辅,人的主体性与能动性有明显增强;在祭祀理念上,逐渐由早先狭隘的祖先崇拜,发展为人文气息浓郁的社会伦理规范,发挥着敬奉先人、凝聚家族、安抚民心、和谐社会的功能。先秦儒家扬弃了传统“礼”文化中的神权思想,注重探求神道之中的人道意蕴,开始讲求重德设礼,使得中华礼文化实现了从宗教型文化到人文型文化的转变。 先秦儒家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关切。这种自我关怀,表现在个人上,是对理想人格的追求,《礼记》揭示了理想人格范式和实现路径,不管是塑造的“君子”形象,乃至更高层次的“圣人”形象,都无非是给人们一个可供参考和借鉴的做人标准,确立一个人生的目标;这种自我关怀,表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则是试图依托“礼”来规范行为准则,构建一个家庭本位、亲情至上、男女有别、家国一体的安伦尽分的社会秩序;这种自我关怀,表现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是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社会理想,这种理想反映了先秦儒家的正义感、责任感,反映了中华民族先民们对美好社会制度的向往和追求。
【关键词】:《礼记》 人文精神 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I206.2;K892.9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第一章 绪论10-18
  • 第一节 选题背景10-11
  • 第二节 研究现状11-15
  • 第三节 主要内容及创新点15-18
  • 第二章 《礼记》及其流传18-33
  • 第一节 “礼”与“礼文化”18-24
  • 一 “礼”的释解18-19
  • 二 “礼”之起源19-22
  • 三 礼文化的形成22-24
  • 第二节 《礼记》的成书和流传24-33
  • 一 《礼记》和《仪礼》的关系24-25
  • 二 《礼记》的编纂与成书25-28
  • 三 《礼记》的内容、分类28-29
  • 四 《礼记》版本及流传29-33
  • 第三章 《礼记》:宗教文化向人文文化的转变33-53
  • 第一节 《礼记》中的天人观35-40
  • 一 《礼记》中的“天”35-37
  • 二 《礼记》中的“人”及天人关系37-38
  • 三 《礼记》天人观中的人文意蕴38-40
  • 第二节 《礼记》中的鬼神观40-47
  • 一 《礼记》中的鬼神诸义解读40-42
  • 二 《礼记》中鬼神的特点42-44
  • 三 远鬼神,近人事44-45
  • 四 《礼记》鬼神观中的人文意蕴45-47
  • 第三节 《礼记》中的祭祀观47-53
  • 一 祭祀的产生47-48
  • 二 祭祀的地位和功能48-50
  • 三 “天子祭天地”和“诸侯祭社稷”50-51
  • 四 《礼记》祭祀观中的人文意蕴51-53
  • 第四章 《礼记》中的人文关怀53-81
  • 第一节 从《礼记》看儒家理想人格53-62
  • 一 从《礼记》看儒家理想人格人性论基础53-55
  • 二 《礼记》中的“君子”形象55-57
  • 三 《礼记》中的“圣人”形象57
  • 四 理想人格范式及当代价值57-58
  • 五 从《礼记》看儒家理想人格实现路径58-61
  • 六 小结61-62
  • 第二节 安伦尽份之伦理秩序62-71
  • 一 “男女有别”的夫妻关系62-63
  • 二 “父慈子孝”的亲子关系63-65
  • 三 “讲求敬让”的和谐人际关系65-67
  • 四 “家国一体”的政治伦理67-70
  • 五 小结70-71
  • 第三节 《礼记》中的理想社会71-81
  • 一 “大同”思想提出者考辩71-73
  • 二 “大同”思想源流考73-77
  • 三 “大同”和“小康”释解77-78
  • 四 “大同”思想对后世的影响78-80
  • 五 小结80-81
  • 结语81-83
  • 参考文献83-88
  •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88-89
  • 致谢89-9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葛学港;;浅论《礼记》中的祭礼[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2期

2 乔秀岩;;《礼记》版本杂识[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3 杨雅丽;论《礼记》丧祭之礼的人文意蕴[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4 王锷;;宋本《纂图互注礼记》二十卷平议[J];图书与情报;2007年06期

5 黄忠晶;;“大同”是孔子的社会理想吗?[J];池州师专学报;2007年04期

6 裴传永;“礼运大同”三题[J];东岳论丛;2000年05期

7 王锷;八行本《礼记正义》传本考[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1年06期

8 王锷;;字大如钱 墨光似漆——八行本《礼记正义》的刊刻、流传和价值[J];图书与情报;2006年05期

9 杜冉;先秦儒家对中华礼文化人文之质的奠基[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1年01期

10 刘开法;;中国“大同”社会理想的历史嬗变[J];经济研究导刊;2012年10期


  本文关键词:《礼记》人文精神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757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3757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5e5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