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江汉沿岸的冢陵传说及楚族的自川入鄂——兼论楚文化与巴蜀文化的关联
本文关键词:《山海经》江汉沿岸的冢陵传说及楚族的自川入鄂——兼论楚文化与巴蜀文化的关联
【摘要】:《山海经》记载的沿江冢陵,从长江上游一直绵延到中游,早期冢陵则远在雅砻江流域。这些冢陵的大体方位,可以通过《山海经》与《水经注》的对读加以认定。另外,长江和汉水沿岸有关颛顼转生以及陵墓的记载,也可以加以破译。江汉沿岸的冢陵传说,反映出先楚集团及楚族迁徙的轨迹,以及楚文化与巴蜀文化的密切关联。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 冢陵传说 楚族迁徙 文化关联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山海经》名物考证及中国早期神话研究”(项目编号:10BZW030)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K203
【正文快照】: 《山海经·五藏山经》的组成部分之一《中山经》,所占篇幅在《山经》中居于首位,与楚文化的关联也最为密切,它所覆盖的地域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属于楚文化区。《中山经》有多处关于江、汉流域山冢的记载。所谓山冢,指的是位于山中的陵墓。除此之外,《海经》还有专门条目叙述楚族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柯;《三国志》语词考释[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2 何琳仪;新蔡竹简选释[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3 郭振香;论《礼运》与《中庸》在治政之道上的分野[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6期
4 郭振香;;论胡炳文对朱熹《周易本义》的推明与发挥[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5 陈希红;陈立柱;;管仲故里颍上县说综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6 刘琳;;神佛惩恶小说的叙事结构[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9期
7 于成宝;;秦汉间易学思想史略论[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8 李新峰;试释《汉书·地理志》郡国排序[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9 张学智;;王夫之《乾》卦阐释的两个面向[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10 鲍远航;;南北朝山水散文的文化异质——以《水经注》和南朝山水书札为例[J];北方论丛;2007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韩凤冉;;《水经注校证》淮水篇纠误[A];汉唐社会经济与海盐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廖名春;;《左传》、《国语》易筮言“八”解[A];《春秋》三传与经学文化[C];2009年
3 林忠军;;从虞翻易学看汉儒以象解《易》方法[A];纪念孔子诞生255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卷一)[C];2004年
4 任桂园;;为盐而战的廪君、盘瓠后裔与三峡井盐业[A];盐文化研究论丛(第三辑)[C];2008年
5 刘安志;;唐代龟兹白寺城初考[A];龟兹学研究(第一辑)[C];2006年
6 艾冲;;公元7~9世纪库布齐沙漠分布范围探考[A];唐史论丛(第十一辑)[C];2009年
7 刘立光;;汉画像“鸟啄鱼”图像研究[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栋;神话与历史:大禹传说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吕庙军;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符号[D];南开大学;2010年
3 穆渭生;唐代关内道军事地理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4 田广林;中国北方西辽河地区的文明起源[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5 魏景波;唐代长安与文学[D];复旦大学;2003年
6 胡晓华;郭璞注释语言词汇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7 杨鉴生;王弼及其文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8 张焕君;魏晋南北朝丧服制度研究[D];清华大学;2005年
9 李锐;孔孟之间“性”论研究[D];清华大学;2005年
10 曾凡朝;杨简易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太成;试论《管子》农家思想的文学表述[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2 成颂;玄学语境下六朝诗学的审美建构[D];温州大学;2010年
3 刘晓希;室外商业展示照明的色光情感定量化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4 韦春喜;汉魏六朝咏史诗试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5 杜志国;《焦氏易林》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6 林莉;唐代山水意识的历史变迁[D];四川师范大学;2005年
7 谷颖;伏生及《尚书大传》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8 薛明磊;隋唐时期新设州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9 吴朋飞;韩城城市历史地理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10 刘葳;《寰宇通志》的价值及其缺陷[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邹芙都;巴蜀文化中的楚文化因素[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2 辛稼;;论屈赋和楚文化的渊源[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03期
3 周群华;从考古和文献资料看巴蜀文化与周边区域文化的交流[J];社会科学研究;1992年06期
4 李霁;;从屈赋看楚文化与东方文化的关系[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5 沈仲常;;新都战国木椁墓与楚文化[J];文物;1981年06期
6 段渝;巴山蜀水寻文化[J];人民论坛;2002年03期
7 侯文学;;说虹,
本文编号:5467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5467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