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学到中国学:研究范式的转型
本文关键词:从汉学到中国学:研究范式的转型
【摘要】:海外关于中国文明的研究经历了从汉学到中国学的形态嬗变。因为国家的利益导向、研究者的情报来源、从业背景和社会科学研究思路等原因,研究范式从研究对象、主题、方法和学科视角诸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从研究中的价值取向看,这种研究范式的转型包含了从西方中心取向到中国中心取向的过渡。中国中心取向注重中观分析和内部观照,以期在多元世界中发现中国的独特性,代表了对中国研究的未来趋势。
【作者单位】: 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传媒学院;
【关键词】: 汉学 中国学 社会科学化 中国中心取向
【分类号】:K207.8
【正文快照】: 中国文明作为一种独特的存在很早就为国外学者所研究,并且逐渐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这门学科最初被称为“汉学”,二战之后进一步发展为“中国学”。根据王瑞来的研究,“汉学”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4世纪时期的日本;1到了16世纪,欧洲汉学开始发达;20世纪中期,美国汉学异军突起,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沟口雄三,汪晖;没有中国的中国学[J];读书;1994年04期
2 刘招成;;论战后美国中国学社会科学化研究取向的形成[J];湖北社会科学;2010年06期
3 D.冈萨雷斯 ,陈一梅;美国中国学研究的开拓者——费正清[J];国外社会科学;1992年04期
4 牛云平;;当前英国的中国学研究:现状、特点与思考[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5 胡明扬;;国学、汉学、中国学[J];南开语言学刊;2009年02期
6 杨念群;美国中国学研究的范式转变与中国史研究的现实处境[J];清史研究;2000年04期
7 何一民;;海外“中国学”与中国“中国学”[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8 崔玉军;;国外中国学的性质及意义略论[J];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08年04期
9 杨静林;;略论费正清对美国中国学研究的贡献与影响[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7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建军;蒋廷黻的外交史观[J];安徽史学;2000年03期
2 吴媛媛;从粮食事件看晚清徽州绅商的社会作用——以《歙地少请通浙米案呈稿》和《祁米案牍》为例[J];安徽史学;2004年06期
3 柳平生;;探求经济理论与经济史研究的有机结合——由宋代经济史研究说开去[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4 何晓晔;;《独立评论》成功之道[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10期
5 任慧颖;论我国第三领域的当代建构[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6 张元;;郭嵩焘“通其情,达其理”的外交思想——来自“中国中心论”的思考[J];安顺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7 叶传星;;我国法学现代性话语的内在纠缠[J];北方法学;2009年05期
8 张福财;试论战后美欧关系发展演变及欧洲联合一体化问题[J];北方论丛;2002年01期
9 徐爽;思想的歧途——法学方法论中的德、法风格及历史主义倾向[J];比较法研究;2005年03期
10 孙文竹;;中国近现代对外关系的范式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婉蓉;;费正清对中美关系史研究的特点及其思想变化探因[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9年卷[C];2011年
2 周怡;;文本建构过程的竞争:行动者、关系和制度——转型经济中的“地方社会”模型(以温州“农民建镇”为例)[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危机与转机——对现实问题的历史反思”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9年
3 龚春明;;反思农村教育公平问题归因研究的方法取向[A];第二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4 李忠;;中国教育史研究的目标定位及其发展走向[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5 王十禾;;“网络民声”本体研究[A];社会主义与中国现代化 政治·法律与社会: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9年
6 陈支平;徐晓望;;论傅衣凌先生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理论的研究[A];明史研究论丛(第六辑)[C];2004年
7 行龙;胡英泽;;三十而立——社会史研究在中国的实践[A];社会史研究之一——中国社会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C];2009年
8 朱华;;简论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政权的政治腐败及其根源——以《唐纵日记》为中心的考察[A];中国现代社会转型问题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9 邓绍根;;浅谈社会责任论在我国的早期传播[A];新闻学论集(第20辑)[C];2008年
10 荣维木;;抗日战争与中国现代化的历程[A];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上卷)[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海斌;转型社会中的乡村自治与法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徐晨;盛宣怀近代化思想与官督商办模式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李来容;院士制度与民国学术[D];南开大学;2010年
4 邓群刚;集体化时代的山区建设与环境演变[D];南开大学;2010年
5 刘鸣筝;美国公共外交研究(1917-2009)[D];吉林大学;2011年
6 杜波;五四文学期刊的现代性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杨茜;民国时期上海民俗书刊出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李滔;寻找“最基层”:民族村寨村民自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9 张波;中国电影批评中的话语权威与身份建构(1937-1949)[D];上海大学;2011年
10 董明;新兴商人群体形成与社会的转型[D];上海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静;清末万载、上高卢罗两姓争界案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吴欢欢;乡村社区公共空间的重建与社区认同[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3 钱学云;中国本土语境下的法律建构[D];淮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邹媛;转型期和谐文化与和谐社会构建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0年
5 王丛丛;清末新政与近代中国市民社会初步考察[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李杨;“全球史观”在中国史研究中的运用[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7 林硕;从《四库全书》与《百科全书》比较透视十八世纪中欧文化差异[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8 何涛;川北S村公共空间的社会学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9 张裕立;《亚洲研究杂志》中的中国学研究(1980-2005)[D];吉林大学;2011年
10 陈树青;征地拆迁背后:政府与农民行动逻辑的分析及其协调[D];浙江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近藤一成 ,胡健;英国中国学研究现状[J];国外社会科学;1992年05期
2 朱政惠;美国中国学的由来和发展[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5期
3 陶文钊;费正清与美国的中国学[J];历史研究;1999年01期
4 卢汉超;史景迁谈史[J];史林;2005年02期
5 史艳玲;;日本汉学研究的三个时期及其特色[J];山花;2008年09期
6 周勤;本土经验的全球意义──为《世界汉学》创刊访杜维明教授[J];世界汉学;1998年01期
7 钱金保;中国史大师费正清[J];世界汉学;1998年01期
8 侯且岸;费正清与美国现代中国学[J];史学理论研究;1995年02期
9 吴原元;;太平洋战争期间美国中国学家的活动及其影响[J];探索与争鸣;2007年03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柏思德(Kjeld Erik Brodsgaard) 丹麦哥本哈根商学院亚洲研究中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2 张西平;[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首届“世界中国学论坛”论文征集公告[J];国外社会科学文摘;2004年05期
2 ;首届“世界中国学论坛”论文征集公告[J];国外社会科学文摘;2004年06期
3 ;第二届世界中国学论坛即将召开——中国与世界:和谐—和平[J];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4 安楚;;“20世纪上半叶美国中国学”学术研讨会在沪召开[J];中国史研究动态;2006年09期
5 黄长著;;国外中国学与亚洲中国学[J];国外社会科学;2007年04期
6 ;《俄罗斯“中国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通知[J];中国俄语教学;2010年01期
7 潘玮琳;;第四届“世界中国学”论坛简讯[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1年01期
8 罗中枢;;文化自觉与本土中国学[J];甘肃社会科学;2013年02期
9 何一民;;本土中国学构建意义与前景[J];甘肃社会科学;2013年02期
10 罗中枢;;文化自觉与本土中国学的构建[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李岩松;;北京大学非学位留学项目组织形态创新实践初探——以“中国学”项目为例[A];北京高校来华留学生教育研究[C];2008年
2 王建平;曾华;;美国战后中国学[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3—2004年度)[C];2003年
3 张注洪;;国外对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历史考察[A];中国近现代史料专题研究[C];2011年
4 ;致读者[A];诗经研究丛刊(第九辑)[C];2005年
5 ;致读者[A];诗经研究丛刊(第八辑)[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尚雯;探讨中国与世界的共存之道[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 杨雪梅;真实中国需要多样呈现[N];人民日报;2010年
3 范春燕 冯颜利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海外主流中国学的“现代化”视角[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4 北京大学教授 张注洪;我国学术界对国外中国学的研究[N];人民日报;2012年
5 褚艳红 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中国学论坛办公室;建设全球视域的当代中国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6 本报驻俄罗斯记者 陈效卫 张晓东 谢亚宏 林雪丹;俄罗斯中国学,,历久弥新[N];人民日报;2013年
7 艺术评论家 王南溟;不能用“翻译书”遮蔽“中国学”[N];中国文化报;2014年
8 李延枫;加强国际交流 掌握国外中国学动态[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9 本报记者 吴小雁;“中国学”全球升温的背后[N];中国改革报;2007年
10 宝丽娜;倡导建立“现代中国学方法论”的重要尝试[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吕杰;作为方法的“语境”[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彭传怀;论十月革命前俄国大学的中国学[D];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2008年
2 张裕立;《亚洲研究杂志》中的中国学研究(1980-2005)[D];吉林大学;2011年
3 赵志群;近代“日本中国学”与日本侵华战争[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4 林颖;美国中国学:从传统到现代[D];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
5 王艳霞;临淄区高中国学诵读教学实验调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陈建坡;海外中国学的文化网络视角再思考[D];山东大学;2006年
7 赵晨诗;论美国汉学到中国学的变迁[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5467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5467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