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通史论文 >

明清曲阜知县考论

发布时间:2017-07-16 05:12

  本文关键词:明清曲阜知县考论


  更多相关文章: 明清曲阜 知县 演变 籍贯 出身 任期 政绩 设置孔氏知县的原因


【摘要】:县作为我国古代政治体系中的基层行政区划存在了两千多年并沿用至今,而县令作为基层行政官员,掌管一县的全部事务,集行政、司法、劝农、征税、教育等诸权于一身,其好坏直接决定了社会的安定、百姓的祸福,甚至国家的兴衰。因此,历代统治者对县令的选拔与任用(包括知县的籍贯、出身、任期及其应该履行的职责等)都做了非常严格的规定。然而曲阜作为儒学创始人孔子的故里,其县令的设置与众不同。本文以明清曲阜知县为切入点,结合曲阜及山东的地方志资料,从曲阜知县的演变、籍贯、出身、任期、政绩等方面展开论述,力求能够揭示曲阜长期使用孔氏知县及其在清代乾隆年间被废除的原因。本文正文包括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追溯了曲阜的建置以及“知县”这一官职的沿革史,并简要叙述了汉至宋元时期曲阜县官设置的演变。曲阜自唐懿宗咸通七年(866年)开始任用孔氏县令,到金元时期曲阜县令多由衍圣公兼任形成了世袭官职。 第二部分详细叙述了明清曲阜知县设置演变的过程。明朝初期沿袭旧制在曲阜设置世袭知县,洪武七年改为世职知县,由衍生公保举族人担任,乾隆二十一年改由流官担任,由外省调补,而曲阜孔氏知县的废除则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结果。 第三部分从籍贯、出身、任期、政绩四个方面对明清曲阜知县进行研究,发现曲阜孔氏知县基本上自成体系,而曲阜流官知县的设置与全国知县基本相同。从籍贯上看,曲阜孔氏知县不必遵循回避制度,在本县任职。曲阜流官知县与全国知县相同,在原籍或寄籍五百里内(包括邻省)均须回避,曲阜大部分流官知县来自南方地区和临近省份(接壤地区和直隶);曲阜孔氏知县的出身虽自成体系但与全国知县出身皆呈日趋严格之势。曲阜流官知县的出身与全国基本相同,其中进士出身者最多,其次是举人和贡生;孔氏知县由于例不升转,没有大罪,轻不参革,因此大部分任期都比较长,平均任期为11.1年,比明清全国知县的平均任期长的多。曲阜流官知县的任期则与全国知县基本相同,都低于标准的三年任期,曲阜流官知县的平均任期为2.52年,不论是曲阜流官知县还是全国知县其任期都呈递减趋势;曲阜知县对曲阜的各项事业都做出了显著的贡献,在本地任职的孔氏知县政绩尤为突出。 第四部分总结了在曲阜长期使用孔氏知县的原因。其主要原因在于曲阜是孔子的故里,是儒学的发源地,而儒学是最适合古代中国国情的学说,被历代统治者所推崇,儒学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长盛不衰是孔氏知县得以长期存在的主要原因。正因为如此,孔氏知县不仅仅是一个六品官职,它是统治者对孔子、对儒学尊崇的表现,即便是统治者也不能够随便取缔。此外曲阜孔氏知县的选拔方式决定了其有长期存在的可行性,保举的曲阜知县大都品德较高,对曲阜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第五部分是结语部分,对文章进行了概括并总结了曲阜孔氏知县的利弊。孔氏知县生长在本地,对曲阜的风土人情等基本情况非常了解易于开展事务,而且任期普遍较长容易做出一定政绩。但是曲阜孔氏知县有行贿滥举之弊,而且政务一旦涉及孔氏族人会妨碍山东其他地方官执政。
【关键词】:明清曲阜 知县 演变 籍贯 出身 任期 政绩 设置孔氏知县的原因
【学位授予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K249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8
  • 绪论8-10
  • 一、追溯10-14
  • (一) 曲阜历代建置沿革10-11
  • (二) "知县"沿革史11-13
  • (三) 汉至宋元时期曲阜县官的设置13-14
  • 二、明清曲阜知县设置的演变14-20
  • (一) 明代改世袭为世职14-15
  • (二) 清代改世职为流官15-16
  • 1、清前期:沿用世职知县15-16
  • 2、乾隆二十一年:改用流官16
  • (三) 清代乾隆年间废除孔氏知县的原因16-20
  • 三、明清曲阜知县20-38
  • (一) 籍贯20-24
  • (二) 出身24-28
  • 1、明代曲阜知县24-26
  • 2、清代曲阜知县26-28
  • (三) 任期28-32
  • 1、明清全国知县的任期28-29
  • 2、明清曲阜知县的任期29-32
  • (四) 政绩32-38
  • 1、明清知县的职责32-34
  • 2、明清曲阜知县的政绩34-38
  • 四、长期使用孔氏知县的原因38-41
  • 五、结语41-43
  • 附录43-47
  • 参考文献47-49
  •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论文49-50
  • 致谢50-5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修明;唐代县令考论[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4期

2 刘绪贻;中国的儒学统治是怎样开始的[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3 秦富平;清朝的县级政权[J];晋阳学刊;1994年05期

4 ;四、五千年华夏历史孔子地位举世无双[J];南方文物;2002年04期

5 吕小鲜;乾隆六年衍圣公与曲阜知县互讦案[J];历史档案;1995年03期

6 吕建中;;中国古代的人事回避制度及其意义[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7 吕明灼;儒学在中国的历史命运[J];齐鲁学刊;1996年06期

8 张研;;清代知县的“两套班子”——读《杜凤治日记》之二[J];清史研究;2009年02期

9 鹿,

本文编号:5472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5472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634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