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慈善活动研究
本文关键词:元代慈善活动研究
【摘要】:慈善多指民间团体和个人对社会中遭受困难的成员予以救助的社会现象和实际行动。它是政府性社会救济的重要补充,属于社会救助的范畴。目前,学界关于两宋和明清时期的慈善研究都有相当的深度,而对于元朝的探索多数停留在官方保障体系中,慈善活动少有涉及,且无专文论述。于是,学界在谈论古代慈善活动时,往往对元朝避而不谈,或是轻描淡写。因此,笔者选取元朝慈善作为研究对象,以期能够翔实呈现元朝慈善活动的概况。 笔者根据整理分析史料后,发现元朝慈善活动不但在政府方面继承了宋辽金朝的慈善思想、救济制度、鼓励机制,而且在民间同样有很多人士致力于善行义施,有一大批身份各异的慈善家、影响巨大的慈善事件。在慈善内容上,元朝同宋朝一样涉及到赈灾救荒、贫困救济、穷民救济和公益活动这四个主要方面,慈善类型也可分为宗亲慈善、社区慈善、民间互助和其他慈善这四类。同时,元朝慈善也有一些新特点,比如政府将保障体系延伸到乡里如惠民药局、义仓,而民间力量对这些基层救济机构的无偿支持,使得政府倡导基层救助机构成为可能,这点无疑对当今社会有很大启示。 只是元朝战火连连、灾害频繁、政局变幻,使得各种社会问题积重难返。社会的动荡一方面刺激了元朝慈善活动兴盛,另一方面造成数量巨大的困难民众,也让慈善救助感到苍白无力。不过,元朝慈善活动对当时社会运营、生民存亡做出了巨大贡献,还为明清慈善机构的蓬勃发展起了铺垫作用,也为以后的社会救助提供了模本。 本文主要运用历史学、文献学、社会学、统计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全面了解和综合分析元朝慈善活动,在系统梳理各种慈善史料的基础上,归纳出这一时期慈善活动的主要类型和实施方式。同时,本文将对慈善活动进行深入研究,方面从慈善活动的主体内容来阐述慈善行为对元朝的社会影响;另一方面分别归纳出元朝慈善思想与儒家、佛家、道家等多种思想的关系。最后,总结出元朝慈善活动的突出特点、社会作用和历史影响。 全文共分以下几部分: 绪论部分主要介绍本文的选题意义以及相关问题的研究成果,同时,对本文的主旨、理论定位和研究方法以及需要注意的资料问题和相关概念进行说明,从而将理论、方法以及资料三方面的基本思路和概念予以理清。 正文第一部分为元朝慈善活动的主要内容。通过对元朝慈善活动进行归纳、整理,系统地概括出慈善活动的基本内容和施行方式。 正文第二部分为元朝慈善的主要类型。通过将这一时期的慈善活动进行分析归类,分别从血缘性、地缘性、教缘性、业缘性、偶然性等五个角度来做出论述,并且阐述各种类型的慈善活动对社会产生的影响。 正文第三部分为元朝慈善群体与典型事件,主要是通过基本史料展现元朝慈善活动中的慈善群体,以及著名人物事件,着重阐述各种群体中具有突出贡献的代表性慈善人物、慈善事件。 正文第四部分为元朝慈善思想的发展,将关注儒家、佛家、道家思想如何推动元朝慈善思想的发展,以期获得元朝慈善思想与社会局势、思想变动的关系。 结语部分将在全文论述的基础上,简要阐述元朝慈善活动的主要特征、社会作用和历史影响。在这些问题之中,第一部分和第四部分的相关论题较为关键,通过对慈善活动全面梳理、慈善思想发展的系统探究将慈善活动纳入到元朝社会史研究之中,揭示慈善活动与元朝社会局势、思想文化之间的关系,以期对元朝慈善史、社会史的深化研究有所裨益。
【关键词】:元朝 慈善 慈善思想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K247;D691
【目录】:
- 目录3-6
- 摘要6-8
- Abstract8-10
- 绪论10-26
- 一、问题的提出与学术意义10
- 二、相关问题的研究成果述略与本文主旨10-21
- (一) 社会救助与慈善活动11-15
- (二) 家族群体与慈善活动15-17
- (三) 元朝教育与慈善活动17-18
- (四) 元朝宗教与慈善活动18-19
- (五) 元朝理学与慈善活动19-21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21-22
- 四、基本概念与本文体例22-26
- 1 元朝慈善活动的主要内容26-155
- 1.1 赈灾救荒26-62
- 1.1.1 置仓备荒26-29
- 1.1.2 赈粜赈贷29-44
- 1.1.3 施粥出粟44-62
- 1.2 贫困救济62-99
- 1.2.1 赋食与衣62-67
- 1.2.2 施医助药67-76
- 1.2.3 助婚济丧76-86
- 1.2.4 蠲免输欠86-92
- 1.2.5 资学助士92-99
- 1.3 穷民救济99-126
- 1.3.1 养老慈幼99-111
- 1.3.2 释俘恤奴111-118
- 1.3.3 救助穷女118-126
- 1.4 公益活动126-155
- 1.4.1 修桥建路126-135
- 1.4.2 筑堰置堤135-140
- 1.4.3 兴学建塾140-149
- 1.4.5 保乡卫里149-155
- 2 元朝慈善活动的主要类型155-186
- 2.1 宗亲慈善155-164
- 2.1.1 义门同居家庭156-158
- 2.1.2 义田义庄建设158-161
- 2.1.3 宗亲养赡济助161-164
- 2.2 社区慈善164-169
- 2.2.1 乡村慈善164-166
- 2.2.2 城镇慈善166-169
- 2.3 民间互助169-179
- 2.3.1 设立义役169-171
- 2.3.2 互助结社171-174
- 2.3.3 秘密社会174-176
- 2.3.4 书会文社176-178
- 2.3.5 行业互助178-179
- 2.4 其他慈善179-186
- 2.4.1 周朋恤旧179-182
- 2.4.2 偶发慈善182-186
- 3 元朝慈善群体与典型事件186-208
- 3.1 慈善群体186-201
- 3.1.1 士人群体186-189
- 3.1.2 官员群体189-193
- 3.1.3 乡绅富民193-198
- 3.1.4 妇女群体198-200
- 3.1.5 僧道群体200-201
- 3.2 典型事件201-208
- 3.2.1 建业王氏救疫201-202
- 3.2.2 东阳蒋氏义塾202-203
- 3.2.3 浦江郑氏义门203
- 3.2.4 奉新县惠政桥203-204
- 3.2.5 温州路阴均堰204-205
- 3.2.6 义乌县蜀野塘205
- 3.2.7 元统年间修治都江堰205-206
- 3.2.8 处州路义兵武装206-208
- 4 元朝慈善思想的发展208-222
- 4.1 儒家慈善思想208-212
- 4.1.1 仁爱思想208-209
- 4.1.2 重义轻利209-210
- 4.1.3 积善成德210
- 4.1.4 民本思想210-211
- 4.1.5 大同思想211-212
- 4.2 宗教慈善思想212-220
- 4.2.1 佛家慈善212-216
- 4.2.2 道家慈善216-219
- 4.2.3 阴德观念219-220
- 4.3 民间功利思想220-222
- 4.3.1 提升地位220
- 4.3.2 获取认同220-221
- 4.3.3 保障安全221
- 4.3.4 维系生产221-222
- 结语222-229
- 一、主要特点222-225
- (一) 民众广泛参与慈善222-223
- (二) 官民协作不断加强223
- (三) 慈善思想相互交融223-224
- (四) 时序上带有阶段性224
- (五) 空间上分布不均衡224-225
- (六) 组织上呈松散状态225
- 二、社会作用225-227
- (一) 有效补充官方救济225-226
- (二) 维护地方安全秩序226
- (三) 促进地方社会发育226-227
- 三、历史影响227-229
- (一) 继承两宋的新型慈善模式227
- (二) 奠基明清慈善的全面繁荣227
- (三) 深化慈善思想的合流共补227-229
- 参考文献229-238
- 后记23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瑞;;元代安徽地区的书院[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2 周晓光;新安理学与徽州宗族社会[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3 陈瑞;;元代徽州的宗族建设[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4 武香兰;;元代太医院使群体特点研究[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5 孟繁清;元代的学田[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06期
6 王培华;试论元代北方蝗灾群发性韵律性及国家减灾措施[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7 赵经纬;元代赈灾物资来源浅述[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1995年03期
8 赵建坤;陈红;;元代名臣刘秉忠[J];档案天地;2005年06期
9 朱春阳;;元代义仓初探[J];东南文化;2007年05期
10 陈明;元代北方饥荒的时空分布特点及救荒措施[J];古今农业;2001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仲鑫;当代佛教慈善公益组织及其活动的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2 陈广恩;元代西北经济开发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3 王仁杰;宋元之际东南地区移民研究[D];暨南大学;2004年
4 武香兰;元代医政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谭景芳;元代山东宗族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李中会;元代典卖人口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3 黄顺义;蒙元西夏遗民唐兀崇喜及其家族历史文化变迁散论[D];郑州大学;2011年
4 陈德洋;元朝选官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5 和付强;元代疫病史初步研究[D];郑州大学;2006年
6 李彦鑫;元代地震灾害及赈灾体系述评[D];吉林大学;2007年
7 龚光明;元代农业灾害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8 胡春榜;元代江西书院繁盛成因探析[D];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
9 王中良;辽金元官府借贷初探[D];河北大学;2007年
10 关静;元代寺院经济研究[D];河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5477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5477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