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江南水上游事活动研究
本文关键词:清代江南水上游事活动研究
【摘要】:有清一代,江南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是水上游事活动繁荣的土壤,而士大夫的示范效应、稳定的政局、经济的繁荣对游事活动影响甚大。 江南的游船种类繁多,使用游船的方式多样,极大的方便了民众的出游。游船服务的对象则涉及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妇女也参与到水上游事活动中来。在同时期的外国人眼中,清代的游船并不总是他们赞美的对象。 江南地区的水上游事活动涉及到旅游消费的物质、精神、文化等层面。不同的群体在这些活动中的表现还是有着明显的差异的。清代的士大夫在游事活动中,往往会吟诗作词,这让他们的活动更多了些文化韵味。清代的士商之间在旅游活动中的表现出的差异也没有晚明时期的那么明显和有界限。 正是由于水上游事活动的繁荣发展,一些著名的水上景点的周边往往所在成市,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游事活动带动了相关的制造业、饮食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有清一代的水上游事活动在清中期达到极盛,在咸丰、同治之后渐趋没落。
【关键词】:清代 游船 水上消费 江南
【学位授予单位】:南昌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K249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6
- 图表目录6-7
- 第1章 导言7-17
- 1.1 学术史回顾7-10
- 1.2 江南地区的界定及环境介绍10-17
- 第2章 水上游船的消费活动17-42
- 2.1 游船种类17-21
- 2.2 使用游船的方式21-22
- 2.3 游船使用的对象和服务的主体22-27
- 2.4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游船27-29
- 2.5 游船与旅游消费29-38
- 2.6 清代游船活动的兴衰38-42
- 第3章 民俗节日与水上消费42-53
- 3.1 节日水上消费——以端午龙舟竞渡为例42-49
- 3.2 进香与庙会水上消费49-53
- 第4章 滨湖观光与演艺活动53-61
- 4.1 水上观荷、观梅、观月53-58
- 4.2 演艺活动与滨湖集市购物58-61
- 第5章 结论和探讨61-64
- 5.1 结论和探讨61-62
- 5.2 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62-64
- 致谢64-65
- 参考文献65-68
- 附录68-71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7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景超;;清代江南感潮区范围与影响[J];清史研究;2005年04期
2 吴仁安;;清代江南社会生活与风俗民情浅说——从清代方志笔记中所反映的江南社会风貌一斑[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01期
3 黄兆宏;姚延玲;;近十年来清代社会救济问题研究综述[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4 朱勇;清代江南宗族法的社会作用[J];学术界;1988年04期
5 方行;清代江南农民的消费[J];中国经济史研究;1996年03期
6 张海英;明清江南地区与其他区域的经济交流及影响[J];社会科学;2003年10期
7 于双远;;清代小跨界市镇的政区分隶与合作——以清代江南章练塘镇为例[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8 吴建华;清代江南人口与住房的关系探略[J];中国人口科学;2002年02期
9 范金民;;清代江南丝绸的国内贸易[J];清史研究;1992年02期
10 方行;;清代江南经济:自然环境作用的一个典型[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6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章大为;韦大公;;“拈金”做法在江南民居中的运用[A];地域建筑文化论坛论文集[C];2005年
2 李s燳m;;试探“江南统治论”[A];蒙古史研究(第六辑)[C];2000年
3 雍振华;;江南城镇传统街市建筑考析[A];中国文物学会传统建筑园林委员会第十一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4 范金民;;明代江南进士甲天下及其原因[A];明史研究第5辑——纪念李洵先生75诞辰专辑[C];1997年
5 王毓铨;;明代地区经济研究之我见[A];明史研究论丛(第四辑)[C];1991年
6 韦庆远;;论明初对江南地区的经济政策[A];明史研究论丛(第三辑)[C];1985年
7 王荣;董兆磊;王佳;胡永红;;牡丹在江南地区的园林应用调查与分析[A];中国观赏园艺研究进展(2010)[C];2010年
8 櫘屸亮;;社会变动与地方行政:清代江南的客民控制[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六辑)[C];2009年
9 唐文基;;明代江南重赋问题和国有官田的私有化[A];明史研究论丛(第四辑)[C];1991年
10 沈龙法;;《盘山游日记》和明末“江南奴变”[A];徐霞客研究(第19辑)[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常建华;面对瘟疫:清代江南社会的回应[N];中华读书报;2003年
2 谢泳;灾难时期中的社会力量[N];文汇报;2003年
3 刘思敏;南京,挤进“江南”又如何?[N];中国旅游报;2007年
4 刘国庆 复旦大学历史系;风自东南来[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朱莉萍;江南地区高山杜鹃栽培方法[N];中国花卉报;2005年
6 本版撰稿 本报通讯员 宁建新 本报记者 师擎;江南城建瞄准品质提升[N];南京日报;2007年
7 吕继东;行善事必有善者心[N];苏州日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周雨;大桥跨过江“断翅”飞起来[N];重庆日报;2007年
9 王履臻;江北商品住宅涨幅低于江南地区[N];哈尔滨日报;2007年
10 记者 黄磊 严运涛 通讯员 进明;武汉开建江南智能交通系统[N];湖北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小明;清代江南艺文家族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2 胡克诚;明代江南逋赋治理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吴滔;流动的空间:清代江南的市镇和农村关系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4 毛海莹;江南女性民俗的文学展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5 杨勇;近代江南典当业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6 赵殿红;清初耶稣会士在江南的传教活动[D];暨南大学;2006年
7 王文荣;明清江南文人结社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8 王建华;基于气候条件的江南传统民居应变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9 裴宏江;明清之际江南城镇的特殊文化功能[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10 苏力;元代地方精英与基层社会[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周;清代江南水上游事活动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2 张春彦;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基层社会犯罪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孙萍;民国时期江南旅游的近代化历程(1912-1937)[D];扬州大学;2005年
4 杨敬;近代江南地区缫丝业女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5 吴瑞;清代江南女孝研究[D];苏州大学;2012年
6 王良镭;江南地区明遗民群体生存方式及相关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徐明;论植物主题造景及在江南地区园林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5年
8 马峰燕;江南传统建筑技术的理论化(1520—1920)[D];苏州大学;2007年
9 黄康健;明清江南棉纺织业技术的理论化[D];苏州大学;2008年
10 李中会;元代典卖人口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5515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5515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