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江西方士研究
本文关键词:明代江西方士研究
【摘要】:“方士”是指掌握某项方术技能的人,而所谓的方术技能主要有:卜筮、易卦、相术、五行、占星、堪舆、医术、房中等。方士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群体,他们游走于正统文化之外,却有着顽强的生命力。中国古代历朝历代都有方士活动的身影,,明代江西方术文化尤其繁荣,出现一批有影响的方士,特别是在堪舆和医术方面颇有建树。天师府的存在,也为明代江西方术的发展提供了一片沃土。 明代江西方士的成分相对复杂,按其社会构成可分为僧、道、俗三大类。而俗家子弟从方术者还可做细分。他们的方术传承模式也多种多样。既有师带徒模式,也有家传式,甚至还有一些自学成才者。 明代江西方士具有较高的方术技能,同时还具有一定的道德修养和文化水平。方士的出名往往得益于其掌握的方术,明代江西方术文化能够盛行,与江西方士高超的方术技能分不开。明代江西方士具有一定的品行修养,许多方士以孝著称,医者不图回报,广施利济。明代江西方士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留下了许多的方术著作,尤其是在医学领域。当然,其中也充斥着不少“江湖骗子”。 由于掌握的方术技能不同,明代江西方士的谋生手段也各不相同。有的供职庙堂之上;有的客居达官幕府之家,依附权贵;有的隐居山林,栖居寺观;也有的活动于底层,游走四方。但不管他们以何种方式求得生存,都能对明代江西地方社会产生影响。他们与地方势力相联系,在明代江西的科举、丧葬、救灾、医疗等领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笔者试图通过解读明代江西方士,管窥见豹,对整个明代方士群体有个全面的了解,同时也对明代江西方术文化繁荣这一独特文化现象有更为深刻的理解。
【关键词】:江西方士 方术 谋生 修炼与修养 地方社会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K248;B992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6
- 引言6-14
- 第一章 方士的发展概况与明代江西方士14-25
- 一、 方士的起源与发展14-17
- 二、 明代江西方士17-25
- (一) 江西方术流行状况17-23
- (二) 明代江西方士的社会构成23-25
- 第二章 明代江西方士的方术活动及谋生方式25-35
- 一、 江西方士基本方术活动介绍25-26
- 二、 明代江西方士的方术传承26-28
- 三、 明代江西方士的修炼与修养28-31
- (一) 江西方士的方术技能28-29
- (二) 明代江西方士的品行修养29-31
- (三) 明代江西方士的文化水平31
- 四、 明代江西方士的谋生之道31-35
- (一) 登堂入室:供职于庙堂之上32-33
- (二) 依附权贵:客居于官商之家33
- (三) 隐居山林:栖息于寺观之内33-34
- (四) 游走四方:谋食于大众之中34-35
- 第三章 明代江西方士与地方社会35-49
- 一、 地方政权对方术的控制35-36
- 二、 方士与地方士绅的交往36-40
- 三、 方士对地方社会的影响40-49
- (一) 对科举的影响40-42
- (二) 对丧葬的影响42-43
- (三) 方士与救灾43-45
- (四) 方士与地方医疗45-49
- 结语49-51
- 参考文献51-54
- 致谢54-55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情况5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俐;方术与方士小说[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2期
2 何立群;;《搜神记》方术类型研究[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5期
3 许大海;;方术与汉代器物设计[J];民族艺术;2006年04期
4 凤录生;道教与志怪传奇小说的渊源关系[J];唐都学刊;2001年02期
5 卢世华,楚永桥;黄老之学与《汉志》小说家[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6 赵晓斌;;《九歌》“东皇太一”祭祀渊源考论[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7 龚隽;早期佛道异同论[J];江西社会科学;1996年08期
8 李零;利玛窦与“三怪兽”──方术四题之二[J];读书;1997年01期
9 吕锡琛;方士的活动与秦帝国的崩溃[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04期
10 彭德;中国美术新论(《中华美术志》导言)[J];西北美术;1997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舟;;论道教神仙信仰的长生思想[A];道教思想与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研讨会第二次会议论文集[C];2003年
2 张银河;;食盐与中国古代炼丹术[A];盐文化研究论丛(第二辑)[C];2007年
3 周保平;贺俊彦;;汉画中的羽人与汉代的成仙思潮[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题词[A];中国西南石山地区第四次生态建设与扶贫开发研讨会专辑[C];2002年
5 曾宪波;刘文平;;由汉画试析早期道教的主要来源[A];中国汉画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下)[C];2004年
6 吴端端;;惟有强项帮助我们迎接挑战[A];贵州省档案学会第五次档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7 田延峰;;秦始皇的求仙活动及思想[A];秦都咸阳与秦文化研究——秦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8 段耀勇;;对增乘开方及其相关问题的再探讨[A];全国中青年学者科技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9 李穆;;浅谈国学、医学与科学的相互关系[A];第四届国学国医岳麓论坛——中医治未病与亚健康暨第二届亚健康经络调理学术研讨会精选论文集[C];2010年
10 周发祥;;病机十九条求真[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三届中医方证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道文;道教方术中的古代科技之光[N];中国民族报;2003年
2 李家浩;简评《中国早期方术与文献丛考》[N];中国文物报;2001年
3 林鹄 李二民 汪锋;中国宗教传统“阴阳大裂变”[N];中国图书商报;2001年
4 林鹄 李二民 汪锋;中国宗教传统的“大裂变”[N];中国审计报;2001年
5 李乔;王立群“修改历史教科书”之议不可取[N];北京日报;2009年
6 朱越利;漫谈道教与传统中医[N];人民政协报;2001年
7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 张卫 张瑞贤;广州南越王墓中的方士医学[N];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
8 徐怀谦;欺人与欺天[N];中华读书报;2010年
9 严其林;葛洪在民间的影响[N];中国民族报;2005年
10 邢贲思;道家和道教[N];学习时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张辟辟;宋前志怪小说与方术[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2 战佳阳;道家、道教与《黄帝内经》[D];辽宁中医学院;2004年
3 傅希亮;道德史观与《左传》文学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4 刘杰;汉武帝故事及其文化阐释[D];南开大学;2010年
5 郭丽;元前小说观演变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6 罗文卿;唐前游仙文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7 蒋艳萍;清虚与奇幻的交汇[D];暨南大学;2004年
8 陈刚;唐前蓬莱神话流变考[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刘育霞;魏晋南北朝道教与文学[D];山东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永喜;略论两汉方士[D];西北大学;2010年
2 郑培娟;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中的方士类型研究[D];暨南大学;2012年
3 曲毅;六朝志怪小说中的方士[D];内蒙古大学;2010年
4 曲贵军;唐代方术对政治的影响[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平出由子;中日传统医学比较研究——日本汉方医学“轻理论,重方术”源流探析[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4年
6 杜凤娟;试论巫、方士、道家与中医的关系[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2年
7 毕晓乐;齐文化与阴阳五行[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卢星;先秦两汉齐地方仙文化对中医的影响[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2年
9 汪培;《庄子·天下》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杨桂婵;《聊斋志异》与道教神仙信仰论析[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5531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5531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