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通史论文 >

“中国”的古今演绎

发布时间:2017-07-27 15:05

  本文关键词:“中国”的古今演绎


  更多相关文章: “中国” 古典义 现代义 地理中心 文化中心 民族国家


【摘要】:"中国"一词,从古至今发生了深刻的内涵演变和外延拓展,这种演变与拓展正是文化的古今更革、中外交会的产物。"中国"以整词出现,较早见于周初,初义为"中央之城",后衍生出"天下中心"等义,其语义曲折流转之间,不仅隐含着疆域推衍,而且从地理中心、政治中心派生出文化中心含义。"中国"作为非正式的国名,与异域外邦相对称,汉唐史籍已有记载;作为与外国对等的国体概念,萌发于宋代,至近代演为与世界列邦并存的民族国家之名。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展开与深入,中国学人中的见识卓异者发现,"中国"并非我国的专称,异域也有自视"中国"的。近代中国面临西东列强侵略的威胁,具有近代意义的"民族国家"意识应运而生,"中国"作为国名的简称为国人共用,并为国际社会普遍肯认。"中国"一词的使用,须全面观照其古典义和现代义及二者的因革转化。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关键词】“中国” 古典义 现代义 地理中心 文化中心 民族国家
【基金】: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资助项目:07JZD0040
【分类号】:K203
【正文快照】: 中国文化史,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及世界创造文化的历史,中国文化与外域文化的交互关系,也是题中应有之义。如果将中国文化史比喻为波澜壮阔、起伏跌宕的多幕戏剧,“中国”与外域便是演出舞台,“中华民族”是演出主体,“文化”是演出内容。我们研习中国文化史,应当了解舞台、主体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杨宏雨;洋务派“外须和戎”浅析——利国与误国共存[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2 戴鞍钢;口岸贸易与晚清上海金融业的互动[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3 邹振环;《大英国志》与晚清国人对英国历史的认识[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4 钞晓鸿,郑振满;二十世纪的清史研究[J];历史研究;2003年03期

5 王金香;清末鸦片税收述论[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6 蒋建国;清代广州对外开放过程中的消费文化探析[J];探求;2003年05期

7 张建华;清朝早期(1689-1869年)的条约实践与条约观念[J];学术研究;2004年10期

8 高强;清政府对英国羁縻之术的运用——兼论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颜小华;美北长老会在华南的活动研究(1837-1899)[D];暨南大学;2006年

2 李志茗;晚清幕府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江斐;清末民变与社会变迁(1902~1911年)[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2 吕彩云;晚清中日两国修改不平等条约之比较[D];西南交通大学;2005年

3 陆吉康;近代广西鸦片问题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5819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5819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311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