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通史论文 >

晋国史官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27 15:34

  本文关键词:晋国史官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史官 晋国史 晋国史官 史官职能


【摘要】:史官起源很早,经过商、周的整合发展,形成了完善的制度规范。先秦时期,,史官的职能宽泛且杂乱,是官僚阶级的知识分子,地位尊宠,属于执技以事上者,更因此时期特殊的历史背景决定了这个群体的不确定性,使得他们的一切均在不断的分化演变之中进行,最终,这个时期形成了史官固定的撰述方式及建置方法,为后来史官制度和史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先秦文明是中华文明的开端,先秦时期的历史是中国历史长河中极为鲜亮的一部分,研究史学及其文献典籍都离不开对史官的研究,为了更好的研究我国的历史发展脉络,先秦史官的研究就显得尤其重要。而晋国在春秋时期,霸业持久、政治开明、史官群体庞大,在《左传》及《国语》等先秦典籍中均占有很大比例的记载,如此丰富的记载足以说明晋国的治史活动活跃,且重视史官。通过研究晋国史官,也有助于研究其他先秦史官群体的演变分化,可以让我们更好的了解先秦史官的发展演变。但是对晋国史官的系统研究,前辈学人涉猎者甚少,故本文拟对春秋时期晋国的史官队伍逐个梳理,欲尽窥其在晋国发展之贡献。 本文首先从“史”之本义的推演到史官源流的探索再到史官制度的发展变化之概况,以便我们理清史官的来源及发展脉络,简单的为晋国史官的研究作背景铺垫;接着以春秋时期的晋国历史为背景,通过梳理《左传》、《国语》等先秦典籍中的相关记载,分析晋国史官的思想言行的成因以此来推演晋国史官的职能、地位变化及史官在晋国历史的发展变化中的作用和贡献,并从中发现史官这一角色在先秦时期的地位变化与先秦时期的历史之间的关系;最后,通过分析个体来看晋国史官在春秋时期的影响及晋国史官的职能和特色,充分的了解他们对于人类历史发展的贡献。通过对晋国史官各个方面的考证,阐述其对后世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以期达到为晋国地域性文化的研究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的目的。
【关键词】:史官 晋国史 晋国史官 史官职能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K225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0
  • 1 引言10-14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10
  • 1.2 研究现状10-14
  • 2 史官概述14-18
  • 2.1 史14-15
  • 2.1.1 “史”之本义14
  • 2.1.2 “史”义延伸14-15
  • 2.2 史官之源15
  • 2.3 史官建置15-18
  • 3 晋国史官18-41
  • 3.1 孙伯炨18-19
  • 3.2 辛有之二子19-20
  • 3.3 史苏20-22
  • 3.4 卜偃22-26
  • 3.5 董因26
  • 3.6 史援26-27
  • 3.7 董狐27-28
  • 3.8 董叔28-29
  • 3.9 董伯29
  • 3.10 史赵29-31
  • 3.11 史龟31-32
  • 3.12 史墨32-35
  • 3.13 董安于35-37
  • 3.14 屠黍37-38
  • 3.15 周舍38-41
  • 4 晋国史书《乘》41-43
  • 5 晋国史官的职能与特征43-48
  • 5.1 晋国史官的职能43-45
  • 5.1.1 掌典籍43
  • 5.1.2 占卜和劝谏43-44
  • 5.1.3 记事44
  • 5.1.4 祭祀44-45
  • 5.1.5 随军出行45
  • 5.1.6 整理文案45
  • 5.2 晋国史官的特征45-48
  • 5.2.1 数量众多45-46
  • 5.2.2 书法不隐46-47
  • 5.2.3 史职参政47-48
  • 结语48-50
  • 致谢50-52
  • 参考文献52-5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一龙;;“史民文化”的衰落和勃兴[J];粤海风;2011年03期

2 陈静;西汉"除挟书律"的历史意义[J];齐鲁学刊;2005年02期

3 黄桂兰;田军;;论古代史官文化与巫官文化的承继关系[J];赤峰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4 倪进;史官文化与中国文学民族性的确立[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5 邓乔彬;简论先秦历史散文的文化特性[J];暨南学报(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6 马经义;;曹雪芹的祖籍之争与中国史官文化[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0期

7 孟国权;;史传文学中“秉笔直书”小谈[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8年S2期

8 田林;王劭;;史官文化对《左传》叙事架构的影响[J];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9 刘乃寅;商周巫史文化论纲[J];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4期

10 杨岭;;浅析史官文化对《左传》叙事模式的影响[J];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周勇敏;;试论楚铜贝文字的民俗含义[A];钱币文论特辑(第三辑)[C];2006年

2 李志慧;;论融合南北文风与《史记》文笔之“疏荡”[A];司马迁与《史记》学术研讨会会议手册[C];2007年

3 刘宁;张新科;;多元与整合:从《自序》看《史记》的文化意蕴[A];儒学与二十一世纪文化建设:首善文化的价值阐释与世界传播[C];2007年

4 崔凡芝;;晋国史官及其职责[A];山西区域社会史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5 刘光裕;陈静;;最早书籍与简书[A];中国编辑研究(2006)[C];2007年

6 李存山;;中华精神与“道德性的人文主义”[A];国际儒学研究(第十三辑)[C];2004年

7 王世舜;;《春秋》《左传》关系探论[A];《春秋》三传与经学文化[C];2009年

8 邓文华;;董子先祖及董子后裔的迁播[A];董仲舒与河北历史文化研究[C];2007年

9 钱

本文编号:5821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5821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678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