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河中游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强度定量评价——以明、清及民国时期为例
本文关键词:黑河中游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强度定量评价——以明、清及民国时期为例
更多相关文章: 人类活动强度 黑河中游 历史时期 定量评价 客观权重法
【摘要】:黑河中游在明、清及民国时期经历了人口规模膨胀和大规模农业垦殖发展过程,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由于历史记载数据有限,定量分析人类活动强度难度较大。本文选取耕地面积、人口数量、灌渠长度、粮食单产等参数为评价指标,基于历史文献记载及估算数据,采用变异系数法、熵值法、标准离差法、CRITIC法等4种客观权重法定量分析了黑河中游明代前期、明代后期、清代前期、清代后期及民国时期的人类活动强度,获得以下主要结论:5个研究时期人类活动强度绝对指数分别为0.46、0.47、1.13、1.55及1.39,表明明、清时期人类活动强度持续增加,民国时期略有减弱。各方法评估结果综合排序相同,表明研究结果具有较好一致性。
【作者单位】: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关键词】: 人类活动强度 黑河中游 历史时期 定量评价 客观权重法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1025010)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2BAC19B09)资助
【分类号】:C92-09;K207
【正文快照】: 1引言人地关系是人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错综复杂的耦合关系[1]。在干旱地区,人地关系矛盾更加突出,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人类活动是人地关系演进的主要驱动力,它是具有明确的目的、由人主动完成的、具有一定社会职能的各种动作的总和[2]。对于干旱区的绿洲,人类活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会义,李秀彬;关于区域土地利用变化指数模型方法的讨论[J];地理学报;2003年05期
2 张翠云,王昭;黑河流域人类活动强度的定量评价[J];地球科学进展;2004年S1期
3 赵明华,韩荣青;地理学人地关系与人地系统研究现状评述[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年05期
4 赵跃龙,张玲娟;脆弱生态环境定量评价方法的研究[J];地理科学;1998年01期
5 魏建兵;肖笃宁;解伏菊;;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价与调控原则[J];地理科学进展;2006年02期
6 李香云,王立新,章予舒;干旱区人类活动指数的动态研究——以塔里木河流域1978~2000年县级区为例[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4期
7 肖生春,肖洪浪;近百年来人类活动对黑河流域水环境的影响[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4年03期
8 张卫华,赵铭军;指标无量纲化方法对综合评价结果可靠性的影响及其实证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5年03期
9 陶菊春,吴建民;综合加权评分法的综合权重确定新探[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1年08期
10 李并成;河西地区历史上粮食亩产量的研究[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寒冰,王璋,许时婴;滚筒干燥法生产固体蜂蜜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03期
2 胡华科;郑春燕;凌益芬;;55年来梅州市耕地变化与驱动力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5期
3 陈志;胡勇;刘成武;;咸宁市土地利用结构时空演变及其驱动力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6期
4 祁元;王一谋;王建华;颜长珍;;宁夏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及其驱动机制[J];冰川冻土;2005年06期
5 赖彦斌,赵金涛,王静爱;天然岛状地及其在生态建设中的意义[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6期
6 徐霞;王静爱;朱玉洁;高琼;;内蒙古中部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区域差异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3期
7 姚建,丁晶,艾南山;岷江上游生态脆弱性评价[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4年04期
8 朱光华,魏凤春;就业、产业结构调整与所有制改革——一个财政压力周期变动下的基本框架[J];财经研究;2003年09期
9 沈兴菊,陈治谏,张金山,蒋莉;重庆市脆弱生态环境成因及分区分析[J];重庆环境科学;2003年12期
10 俞文政,常庆瑞,寇建村;青海湖流域草地类型变化及其生态服务价值研究[J];草业科学;2005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朱红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耕地资源数据重建与未来耕地面积预测[A];2007年中国土地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刘英;李世平;;杨凌示范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A];2007年中国土地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谢磊;;论我国耕地减少的原因及耕地保护的措施[A];2007年福建省土地学会年会征文集[C];2007年
4 曹明;舒华英;;灰局势理论在信息系统招投标中的应用[A];全国第八届工业工程与企业信息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5 黄利民;刘成武;;近20多年来中国农作物播种面积的变化特征[A];《自然地理学与生态建设》论文集[C];2006年
6 郝璐;王静爱;史培军;范一大;;草地畜牧业雪灾脆弱性评价——以内蒙古牧区为例[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7 Chen Junjie Ou Lixiong Cui Liu School of Management,Northwestern Polytechnical University,Xi'an,P.R.China,710072;Improving Multiple Attribute Evaluation Method for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ID:C-009)[A];The Proceedings of the 1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Management(Volume A)[C];2007年
8 杨林泉;罗琼;陈琳;;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区生态脆弱性与资源利用研究[A];Well-off Society Strategies and Systems Engineering--Proceedings of the 13th Annual Conference of System Engineering Society of China[C];2004年
9 解玉峰;;论“花部”之勃兴[A];京剧与中国文化传统——第二届京剧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世刚;计算智能及其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应用[D];河海大学;2001年
2 董春游;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煤炭建设项目REES~P系统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2年
3 张国平;基于遥感和GIS的中国土壤风力侵蚀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遥感应用研究所);2002年
4 苏金花;唐五代敦煌绿洲农业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5 陈彦如;ITS指挥系统的满意优化理论及列车运行调整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3年
6 陈江;明代中后期的江南社会与社会生活[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7 王志良;水资源管理多属性决策与风险分析理论方法及应用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8 刘伟;中国专制王朝衰亡的经济学分析[D];复旦大学;2003年
9 黄德春;投资项目后评价理论、方法及应用研究[D];河海大学;2003年
10 谭永忠;县级尺度土地利用变化驱动机制及空间格局变化模拟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哲;基于区域PRED系统的可持续度模型研究——以民丰县为例[D];新疆大学;2001年
2 李闰华;民族交往与近代广西农业的发展变化[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3 徐晓卉;唐五代宋初敦煌麻的种植及利用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4 洪宇;IPO发行人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研究[D];中南大学;2003年
5 王强;清前期女性犯罪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6 张清河;基于联系数的网络计划技术[D];华侨大学;2003年
7 丁飞;工业区园林绿地不同配置模式综合效益评价[D];华中农业大学;2003年
8 羊山军;风险投资的风险评价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3年
9 陈惠娥;建设工程招标评标智能化方法建立与分析[D];沈阳工业大学;2002年
10 许榕峰;基于遥感的龙海市土地利用变化动态监测与专题研究[D];福州大学;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匡乐红;徐林荣;刘宝琛;;组合赋权法确定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指标权重[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6年06期
2 刘俊峰;黄土高原西部会宁地区66万年以来冰期—黄土旋回的孢粉记录[J];冰川冻土;1992年01期
3 丁永健,叶佰生,周文娟;黑河流域过去40a来降水时空分布特征[J];冰川冻土;1999年01期
4 蓝永超,康尔泗,金会军,张生才,陈明征,陈学林;黑河出山径流量年际变化特征和趋势研究[J];冰川冻土;1999年01期
5 仵彦卿,慕富强,贺益贤,蓝永超;河西走廊黑河鼎新至哨马营段河水与地下水转化途径分析[J];冰川冻土;2000年01期
6 丁永建,叶佰生,刘时银;祁连山中部地区 40a来气候变化及其对径流的影响[J];冰川冻土;2000年03期
7 王建,沈永平,鲁安新,王丽红,史正涛;气候变化对中国西北地区山区融雪径流的影响[J];冰川冻土;2001年01期
8 胡兴林;概化的Tank模型及其在龙羊峡水库汛期旬平均入库流量预报中的应用[J];冰川冻土;2001年01期
9 沈永平,刘时银,甄丽丽,王根绪,刘光t;祁连山北坡流域冰川物质平衡波动及其对河西水资源的影响[J];冰川冻土;2001年03期
10 龚家栋,李小雁;黑河流域不同下垫面区域的气候变化特征[J];冰川冻土;200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朱庆平;任建华;王建中;孙凤;;中国内陆河流生态调水[A];第三届世界水论坛中国代表团论文集[C];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吴洪寿;黑河流域水资源合理配置模式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2 殷之明;中国大学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5870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5870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