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的匮乏与阐释的过剩——评周蕾《妇女与中国现代性——西方与东方之间的阅读政治》
本文关键词:经验的匮乏与阐释的过剩——评周蕾《妇女与中国现代性——西方与东方之间的阅读政治》
更多相关文章: 周蕾 《妇女与中国现代性》 过度阐释 现代文学
【摘要】:周蕾的《妇女与中国现代性》在海外汉学界颇有影响。它对族裔观众观影机制的分析精辟深刻,但对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的解读却由于文化语境的隔膜、文学经验的匮乏,或有意无意的意识形态偏执,呈现出某种昧于史实与过度阐释的倾向,表现为脱离文本时代语境的主观臆断、颠倒文学成规的"故意的逆反",尤其是以大量西方理论的植入将中国文本当成理论佐证的"实验场"等。"过度阐释"现象是一个世界性问题,中国大陆现代文学研究界也时有发生,其所隐含的是文学批评疏离具体的历史的文学经验、愈益经院化和精英化的内在困境。
【作者单位】: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 周蕾 《妇女与中国现代性》 过度阐释 现代文学
【分类号】:K207.8
【正文快照】: 周蕾的《妇女与中国现代性——西方与东方之间的阅读政治》是一部在海外汉学研究领域中颇有影响的论著,1991年在美国出版后即获得了首届芝加哥女性出版奖,作者借此已成为海外后殖民研究的代表性人物。不过,通读完这本书的中文版之后,我发现即使经过了二度翻译(继1995年台湾麦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立;文本“空白”和文学翻译的再创造[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2 徐岚;译者的创造性与受约性[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3 王媛媛;;诠释学中的诠释限度问题[J];巢湖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4 张永胜;;《法国中尉的女人》:一个精神分析的文本[J];重庆社会科学;2006年02期
5 刘佳林;火焰中的玫瑰——解读《玫瑰之名》[J];当代外国文学;2001年02期
6 王彩萍;爱情、婚姻与事业——凌叔华作品中女性问题探索[J];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7 李亚旭;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三种解释方式[J];西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8 仝亚辉;接受美学对翻译研究的启示[J];福建外语;2002年03期
9 李倩;理解与翻译研究[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10 曹书文;男权意识与鲁迅的文学创作[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奎军;历史、文学文本、文学价值——以赛金花题材文学作品为个案[D];暨南大学;2001年
2 彭文钊;俄语语言世界图景的文化释义性研究:理论与方法[D];黑龙江大学;2002年
3 何明星;《管锥编》诠释方法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4 姜飞;在解构中建构[D];四川大学;2003年
5 王文忠;修辞活动的民族文化特点[D];黑龙江大学;2003年
6 吴文安;文学翻译中的美学效果比较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7 侯立兵;汉魏六朝赋多维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8 李自芬;小说身体:中国现代性体验的特殊视角[D];四川大学;2005年
9 汪树东;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自然精神取向[D];武汉大学;2004年
10 刘燕南;论实用主义法理学进路下的国际经济法[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华章琳;论伽达默尔超越相对主义的探索[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2 李良;丁玲现代小说复杂性初探[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3 陈秀玲;论教学中的动态生成[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4 戴颖;翻译过程中意义的哲学阐释[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周宇峰;西方写实绘画中的观看模式初探[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6 赵永刚;生命的困顿与跃动[D];曲阜师范大学;2004年
7 林栋梁;哲学诠释学的方法论意义[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8 赵灿;女性主义视角下的曹禺及其作品阅读[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9 李倩;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D];西南石油学院;2004年
10 甘翠;《边城》评说70年[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季进;余夏云;;写在主流之外——论周蕾理论批评的边缘论述[J];文艺理论研究;2010年02期
,本文编号:5880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5880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