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通史论文 >

平卢淄青镇李正己家族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29 11:00

  本文关键词:平卢淄青镇李正己家族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藩镇 平卢淄青镇 李正己家族


【摘要】:平卢淄青镇是唐中后期一个重要的割据藩镇。虽然在《新唐书·藩镇传》中将其列于“河朔三镇”(魏博镇、成德镇、幽州镇)之后,居第四位,然而在安史之乱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内,平卢淄青镇长期据有淄、青、齐、郓、登、曹、兖、莱、濮、沂、海、密等十二个州,养兵十余万,不管是经济实力还是军事实力在唐朝各藩镇中都称得上是首屈一指。平卢淄青镇在李正己家族的统治下,历经代宗、德宗、顺宗、宪宗四朝,近六十年,最后虽被平定,但仍在唐代中后期藩镇割据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文主要是在传统史学实证研究的基础上,采用社会学个案分析的方法,以平卢淄青镇的统治者李正己家族为研究对象,并通过详细考证李正己家族的家族源流、发迹、南迁与崛起、鼎盛以及衰亡等基本情况,力求全面细致的展现出平卢淄青镇的真实面貌。同时,对平卢淄青镇的深入剖析,不仅有助于加强人们对唐中后期藩镇割据情况的深入了解,丰富齐鲁文化,还能够增强人们对少数民族家族史的认识,为中古家族史研究注入新的血液。 第一章:平卢淄青镇李正己家族源流。这部分主要是通过对高句丽姓氏特别是高句丽姓氏中的李氏的系统考证,并结合高句丽遗民李正己家族的实际情况,对李正己家族的姓氏来源进行判定。同时,通过大量的资料梳理工作,对李正己家族世系进行了考证。 第二章:李正己家族的发迹。唐灭高句丽之后,对高句丽遗民进行了强制内迁。本章主要讲述了作为高句丽遗民的李正己家族被安置到营州地区以及随后投身平卢军并逐步取得平卢军控制权的情况。 第三章:李正己家族的南迁与崛起。本章主要讲述了安史之乱爆发之后,驻守营州地区的平卢军分化为两部,以李正己家族为代表的积极平叛力量逐渐掌控局势,并实现战略转移,南下青齐,继而不断发展壮大,正式走上割据道路。 第四章:李正己家族的鼎盛时期。平卢淄青镇在李正己家族的统治下,雄踞齐鲁近六十年。本章作为该文的重中之重,从李正己家族的军事统治、与中央政权之间的关系、统治下淄青镇经济、婚姻关系研究以及宗教文化等五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第五章:李正己家族的衰亡。在本章中,,笔者从淄青镇内部以及外部两个方面详细论述了淄青镇衰亡的原因。
【关键词】:藩镇 平卢淄青镇 李正己家族
【学位授予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K24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绪论8-10
  • 1. 淄青藩镇与李正己家族研究学术追述8
  • 2. 淄青藩镇与李正己家族研究的史料依据8-9
  • 3. 研究的基本方法9-10
  • 一、 平卢淄青镇李正己家族源流10-18
  • 1. 高句丽李氏姓氏溯源10-14
  • 2. 李正己家族姓氏来源判定14-15
  • 3. 李正己家族世系考证15-18
  • 二、 李正己家族的发迹18-21
  • 1. 遗民安置,落户营州18-19
  • 2. 投身行伍,崭露头角19-21
  • 三、 李正己家族的南迁和崛起21-24
  • 1. 安史之乱,平卢分化21-22
  • 2. 积极平叛,战略转移22
  • 3. 众望所归,淄青易主22-24
  • 四、 李正己家族的鼎盛时期24-36
  • 1. 李正己家族的军事统治25-28
  • 2. 李正己家族与中央政权之间的关系28-30
  • 3. 李正己家族统治下的淄青镇经济30-34
  • 4. 李正己家族婚姻关系研究34-35
  • 5. 李正己家族的宗教文化研究35-36
  • 五、 李正己家族的衰亡36-39
  • 1. 淄青镇被平定的内因37-38
  • 2. 淄青镇被平定的外因38-39
  • 结语39-41
  • 参考文献41-42
  •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42-43
  • 致谢43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文蕾;;《聊斋志异》侠义主题论[J];蒲松龄研究;2009年04期

2 赵爱华;;千载黄粱梦,悠悠文士心——从“黄粱梦”故事看封建时代的文人理想[J];蒲松龄研究;2011年02期

3 冯广宏;;禹生西羌广柔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4 陆军;;古代羌藏盟誓习俗初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5 陈磊;;李商隐诗文宗韩说辨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6 刘洪强;;“东吴弄珠客”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7 赵永忠;;论北宋对威州、茂州羌族的治理[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8 王明前;;三国两晋财政体系演变初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4期

9 张金铣,赵建玲;唐末清口之战及其历史地位[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10 吴海涛;北宋时期汴河的历史作用及其治理[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聂顺新;;影子官寺:长安兴唐寺与唐玄宗开元官寺制度中的都城与地方[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孙齐;;《五岳真形图》的成立——以南岳为中心的考察[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罗凯;;御正与纳言——兼论中书门下体制之源[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4 张晓琦;;顺治与《红楼梦》关系简论[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5 王明珂;;中国古代考古惊人发现的历史人类学研究[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东亚古代文化的交流”考古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6 王建军;;教育与政治:元朝国子监创办之争[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7 姚宏杰;;北魏皇宗学与四门小学略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8 姚宏杰;;金代“六学”考辨[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9 屈直敏;;从敦煌写本类书《励忠节钞》看唐代的知识、道德与政治秩序[A];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四编[C];2009年

10 白茹冰;;唐代长安城牡丹的引种与传播[A];中国古都研究(第二十一辑)——郑州商都3600年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古都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邢培顺;曹植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尉博博;春秋大都耦国政治现象剖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史兵;唐代长安城军事防御体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罗骧;慧远与东晋佛教的变迁[D];南开大学;2010年

7 武波;元代法律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姜宁;《春秋》义疏学研究(南北朝—唐初)[D];南开大学;2010年

9 王凯;大陆移民与日本古代王权[D];南开大学;2010年

10 方广岭;清代直隶方志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叶娟;现代婚礼服装饰的民族性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2 王平;方干及其诗歌论稿[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赵立光;“说岳”题材小说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于欧洋;六朝骈文的兴盛与形式美学的发展[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博;唐代艺伎与唐声诗的传播[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张靖;西汉昭宣时期乐府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7 李桂峰;传统民本思想的理论品质与现代转型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8 刘文佳;中国古代的清官和民众的“青天”崇拜倾向[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崔懿晟;清代理藩院及其立法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方浩然;韩愈道德思想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5887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5887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82f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