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的治学与日本汉学界
本文关键词:王国维的治学与日本汉学界
【摘要】:王国维能成为中国近现代新学发展潮流的代表人物,得益于其学贯中西,更离不开他与日本汉学家的学术互动。在东西方文化思想相冲突和融合的过程中,他们之间形成了以继承传统、学术创新为理念,以学术交流促进学术研究的共识。长期以来,王国维与日本学人进行学术交流、思想启发,互换研究资料及信息,其结果是给中日两国的新汉学带来了超越前代的宏大气象,从而为中日近代文化交流史书写了重要的一页。
【作者单位】: 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 王国维 日本汉学界 中日近代 学术交流
【分类号】:K825.6;K207.8
【正文快照】: 在中国近代的学术研究中,罗振玉与王国维的治学,涉及诸多新开拓的领域,引领了当时国学研究的新潮流,世称“罗王之学”,并在中日两国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罗振玉最初与日本汉学界建立起的各种关系具有重要的学术史意义;在此基础上,王国维的治学过程深化了中日两国的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向;;“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1期
2 项楠;鲜滟薷;;王国维“境界”与叔本华“理念”的内涵之比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9期
3 汤秀明;;从王国维评李煜词看其境界说之“真”[J];安康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4 季羡林;新日知录[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5 李健;比兴思维与意境的创造[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6 李简;冯惟敏《山堂缉稿》说略[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7 王德岩;“中国悲剧”问题的歧途与希望[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1年04期
8 孟洋;;王国维词对纳兰词的接受——以“人间”意象为例[J];北方论丛;2012年03期
9 马国骏;散文细节描写的艺术功能[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10 张燕玲;;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意境”、“境界”、“意象”辨析[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翟广顺;;王国维译介西方教育学说的嬗变历程[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2 刘巍;;经典的没落与章学诚“六经皆史”说的提升[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7年卷)[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佟大群;清代文献辨伪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程静;中西创世纪神话对比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3 韩伟;宋代乐论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4 周常林;罗振玉与清末民初历史文献学[D];兰州大学;2011年
5 杨鹏;中国史学界对日本近代中国学的迎拒[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 朱维;王国维文学批评的接受史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7 储著炎;晚明戏曲主情思想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8 刘金华;神韵说与纯诗论比较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9 赵星;乾嘉杂剧形态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10 杨波;生存论视野下的审美超越问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可;吴梅村戏曲创作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2 李微霞;叶嘉莹词学理论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3 吴松;偶开天眼觑红尘[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4 胡乔美;浅析王国维的文学观[D];南昌大学;2010年
5 张静;“以意逆志”阅读教学论[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6 孙丽;交流与融合[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舒畅;论梁启超与清华国学院[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林煦;从王国维到王元化[D];西北大学;2011年
9 曹新玲;民国时期开封剧场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10 常青;光山花鼓戏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元晖;王国维的美学思想(续)[J];哲学研究;1980年06期
2 陈元晖;;王国维的《论性》、《释理》、《原命》[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2期
3 吴功正;;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J];社会科学辑刊;1985年06期
4 王小刚;从《人间词话》看王国维对创作主体的认识[J];学术论坛;1987年03期
5 周锡山;博大精深,学贯中西的境界说——王国维文艺鉴赏学理论述评[J];名作欣赏;1987年04期
6 邵迥;王国维评《红楼梦》的成就、局限及其它[J];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02期
7 李威;刘永良;;《人间词话》论唐五代词评述——王国维美学研究之二[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04期
8 姚淦铭;利用学术史研究新学问——王国维甲骨学中的一种方法论[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02期
9 张国义;王国维的治学方法与政治态度[J];文史杂志;1993年01期
10 姚淦铭;论王国维对程瑶田学术的承继[J];江淮论坛;1994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敏;;《人间词话》研究二题[A];中国近代文学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翻译文学与中国文学近代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赵莉如;;王国维与心理学[A];全国第五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84年
3 徐敏;;《人间词话》研究二题[A];山东近代文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陈宁宁;;尼采对王国维与陈铨的影响[A];时代与思潮(2)——中西文化冲撞[C];1989年
5 翟广顺;;王国维译介西方教育学说的嬗变历程[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6 罗惠缙;;王国维“以诗补史”的诗学阐释[A];湖南省美学学会、文艺理论研究会2010年年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赵莉如;;第六章清末译自西方的心理学著作——评介王国维与他的心理学译书[A];心理学动态(专集)——中国现代心理学的起源和发展[C];1990年
8 卢善庆;;梁启超与王国维、蔡元培社会功利观比较研究[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9 严奇岩;;王国维与中国的比较教育研究[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10 邹振环;;上海东文学社与南洋公学的东文学堂[A];多元视野中的中外关系史研究——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仲德;四论王国维的死因[N];中华读书报;2000年
2 孙闻;王国伟:玩出来的俱乐部生意经[N];财经时报;2006年
3 许铮;王国维在戏曲方面的贡献[N];云南政协报;2001年
4 朱静燕邋沈秀红;王国维后,国学大师问是谁?[N];嘉兴日报;2007年
5 罗金;王国维:传统文化的殉道者[N];中国邮政报;2005年
6 王学海;王国维考古辨学研史的现代意义[N];文艺报;2007年
7 何怀宏;那个曾经异样的中国[N];中国邮政报;2006年
8 谢雍君;第五届王国维戏曲论文奖揭晓[N];中国文化报;2010年
9 解方;文化名人的最后时光[N];贵阳日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 陆成钢;“豪情请客”值不值?[N];嘉兴日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孟泽;王国维鲁迅诗学互训[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2 牛秋实;从经学到史学:刘师培学术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3 李丽;《人间词话》辨[D];暨南大学;2003年
4 包莉秋;功利与审美的交光互影:1895-1916中国文论研究[D];扬州大学;2007年
5 O@同壮;庄子与中国现代美学[D];暨南大学;2007年
6 彭发胜;翻译与中国现代学术话语体系的形成[D];北京大学;2008年
7 秦惠娟;民国时期词学理论新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8 张霁;中西交融背景下的红学研究范式得失考论[D];吉林大学;2008年
9 杨再红;中国古典戏曲的悲剧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程鹏万;简牍帛书格式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牛冬梅;王国维与中国现代悲剧意识[D];清华大学;2004年
2 林煦;从王国维到王元化[D];西北大学;2011年
3 王海涛;从刘熙载到王国维——兼论中国传统美学的近代转型[D];四川师范大学;2001年
4 齐小刚;王国维人生悲剧思想研究[D];西北大学;2004年
5 包学菊;批评的美学境界[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6 马军英;试论康德对王国维和巴赫金美学思想的影响[D];郑州大学;2001年
7 陈林男;清华国学院时期王国维述论[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8 杨再红;论王国维悲剧观的本土特征[D];新疆大学;2003年
9 向娟;王国维游戏观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朱妍;王国维启蒙思想中的非理性主义倾向[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5985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5985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