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通史论文 >

清代嘉陵江中下游地区城镇地理初步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31 11:34

  本文关键词:清代嘉陵江中下游地区城镇地理初步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清代 嘉陵江中下游地区 城镇


【摘要】:嘉陵江中下游地区这一内陆流域区内的城镇群体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形成和发展的,在清代受战争、移民、社会经济发展、交通地理环境变迁产生了与沿海区域城镇不同的现象,并且在中后期城镇数量、空间分布、外部形态、内部结构等方面发生了很多变化。本文作为《嘉陵江流域历史地理综合研究》课题的一部分,主要梳理这些变化,力求复原这一时期的基本情况。论文第一部分阐述了选题原由,充分说明了对清代嘉陵江中下游地区城镇地理研究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论文第二部分主要论述清代嘉陵江中下游地区城镇发展的自然和人文地理基础。论文第三部分主要对清代嘉陵江中下游地区城镇地理现象的变化进行全面的梳理。清代本区城镇数量末期比初期高出很多,尤其是在场镇数量上,是清末全国场镇密度最大的地区,而且大部分沿河分布,呈现大面积片状的形态。城镇的外部形态,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多呈现不规则形态,以重庆、合川、西充等府州县城为代表。城镇等级规模以中小城市为主,区域性中心城镇随着经济的发展由中游的阆中、南充逐渐转移到下游的重庆。城镇的内部结构也在悄然变化着,城外街区扩入城内,新旧城区以及使馆的出现使城内功能分区发生变化。第四部分揭示了城镇与区域发展的互动关系,重庆作为本区的对外窗口带动了区域内各方面的发展,区域作为城市发展的腹地又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城市的发展。
【关键词】:清代 嘉陵江中下游地区 城镇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F299.29;K249
【目录】:
  • 摘要5-6
  • Astract6-8
  • 绪论8-15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8-10
  • 二、重点、难点及创新10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10-13
  • (一) 嘉陵江地区的城市地理研究现状10-13
  • (二) 嘉陵江流域城市地理研究存在不足之处13
  • 四、几个重要概念的界定13-15
  • (一) 嘉陵江中下游地区13
  • (二) “城镇”13-15
  • 第一章 清代嘉陵江中下游地区城镇发展的地理基础15-25
  •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15-17
  • 一、地质地貌条件15-16
  • 二、气候、水文和土壤条件16-17
  • 第二节 明清时期四川的人文地理环境与城镇发展17-25
  • 一、明清战乱与城镇的破坏与重建17-19
  • 二、商业繁荣背景下的城镇发展19-23
  • 三、交通地理环境的变化与城镇发展23-25
  • 第二章 清代嘉陵江中下游地区城镇空间分布25-47
  • 第一节 州县分布25-40
  • 一、清以前嘉陵江中下游地区州县数量的变化25-27
  • 二、清代嘉陵江中下游地区州县置废考察27-36
  • 三、府州县城的空间距离36-40
  • 第二节 场镇分布40-44
  • 一、中心场镇40-42
  • 二、基层农村集市42-44
  • 第三节 城镇空间分布的地域特征44-47
  • 第三章 清代嘉陵江中下游地区城镇外部形态47-56
  • 第一节 府、州、县城外部形态47-52
  • 第二节 重要场镇的外部形态52-56
  • 第四章 清代嘉陵江中下游地区城镇的等级规模56-68
  • 第一节 府州县等级规模56-65
  • 一、行政等级56-57
  • 二、占地规模57-61
  • 三、人口规模61-65
  • 第二节 重要场镇的人口规模65-68
  • 第五章 清代嘉陵江中下游地区城镇地位的变化68-73
  • 第一节 州县地位变化——以阆中、南充为主的分析68-72
  • 第二节 重要场镇与州县地位的变化72-73
  • 第六章 由传统走向近代的城镇空间结构变化——以广元、阆中、南充、合川、重庆五大城市为例73-82
  • 第一节 以衙署、祠庙为主的传统社会物质文化景观73-75
  • 一、政治空间74
  • 二、文教空间74-75
  • 三、宗教信仰空间75
  • 第二节 由传统向近代转型中的景观变化75-80
  • 一、移民空间75-76
  • 二、文教、宗教信仰以及娱乐空间的变化76-79
  • 三、近代工业景观初现79-80
  • 第三节 城建区的变化80-82
  • 一、异质社区80-81
  • 二、城外街区81-82
  • 余论 嘉陵江中下游地区的城镇与区域发展的关系82-84
  • 参考文献84-89
  • 在读期间发表文章89-90
  • 后记9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大伟;营口开埠与晚清辽河流域城镇的发展[J];北方文物;2004年04期

2 李小波,刘慧清;川东古代盐业开发对行政区划和城市分布的影响[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0年03期

3 林星;;从历史文献记录看自然环境与福建城市发展关系[J];福建地理;2006年02期

4 何一民,谢放,王笛;近代中国城市研究学术讨论会综述[J];近代史研究;1990年03期

5 王笛;近代长江上游城市系统与市场结构[J];近代史研究;1991年06期

6 叶群英;;明清信江流域市镇分布状况考察[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7 方行;;清代前期农村市场的发展[J];历史研究;1987年06期

8 段渝;;巴蜀古代城市的起源、结构和网络体系[J];历史研究;1993年01期

9 邹逸麟;;清代集镇名实初探[J];清史研究;2010年02期

10 贾大泉;宋代四川城市经济的发展[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02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西南大学历史地理所 马强;[N];光明日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冯文勇;鄂尔多斯高原及毗邻地区历史城市地理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严奇岩;近代四川山货开发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2 邰景涛;明清时期嘉陵江流域的商品经济与市场网络[D];西北大学;2008年

3 韩平;明代长江三峡乡镇里地理考[D];西南大学;2009年

4 于光建;清代河西走廊城镇体系及规模空间结构演化[D];西北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5989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5989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d04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