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得名历史考证
本文关键词:“普洱茶”得名历史考证
【摘要】:长期以来,在对云南普洱茶历史的研究中,对普洱茶得名均有一种从古代史料记载一直延续下来的误解,造成了对普洱茶得名及产地研究的不准确。而从大量文献钩沉中对此进一步考证,可以发现过去认为普洱府不产茶,产茶的地点在六大茶山,普洱茶的得名是因为普洱府是茶叶集散地的历史结论是值得商榷的,普洱茶是因出自普洱(今宁洱)普洱山而得名,而普洱地名也因有普洱茶而闻名,从而成为从明清以来普洱茶交易聚散的中心。
【作者单位】: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文献研究所;
【关键词】: 普洱茶 得名 考证
【分类号】:K207;F426.82
【正文快照】: 长期以来,在对云南普洱茶历史的研究中,对普洱茶得名均有一种从古代史料记载一直延续下来的误解,造成了对普洱茶历史上产地及得名研究的不准确。对此,笔者不断检索史料,从大量文献研究中对此进一步考证,以期对云南普洱茶的历史有一重新认识,以弥补过去史料和研究的不足。历史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雪莲;;略论毕节彝族土司的历史贡献[J];毕节学院学报;2010年10期
2 冯智;;中甸在清初勘界暨治藏中的地位[J];中国藏学;2009年01期
3 吴航;;晚明闵洪学抚滇事迹补正[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4 张鑫昌;李兴福;;鄂尔泰奏折与云南改土归流[J];档案学通讯;2008年01期
5 董国胜;董沛涓;;白族的防灾减灾理念探讨[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S2期
6 马国君;;论清代前期西南边政的决策演变——以康熙朝“驱准保藏”战前后为例[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7 付春;于晓燕;;“奢安之乱”与“沙普之乱”比较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08年01期
8 杜成辉;;大理国科举制度钩沉[J];大理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9 杨煜达;清代前期在缅甸的华人(1662-1795)[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3年04期
10 庞亮;;从《南诏德化碑》看唐与南诏的关系[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昆思;试论云南历史名人旅游资源及其保护与开发[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2 赵心愚;纳西族与藏族历史关系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3 王燕飞;清代督抚张允随与云南社会[D];云南大学;2002年
4 彭巧红;中越历代疆界变迁与中法越南勘界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5 朴城军;南诏大理国观音造像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8年
6 黄阿明;明代货币与货币流通[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郭晓航;元明时期云南的出镇藩王与镇守中官[D];复旦大学;2009年
8 余文兵;帝国深入西南边地[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9 田夏彪;文化认同视域下大理白族教育互补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10 邹建达;清前期云南的督抚、道制与边疆治理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卫钰;康雍时期云南铜矿业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2 黄建平;清代云南商业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4年
3 周燕芳;历史时期丽江大研纳西族聚落形态初探[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4 肖彩雅;19世纪初至20世纪初缅甸华侨社会的变迁[D];厦门大学;2009年
5 唐杰;近代滇西北地区城镇体系与内部空间结构初步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9年
6 王亦秋;元代出镇云南宗王问题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8年
7 蒋芳春;论明代丽江木氏土司的家族教育[D];云南师范大学;2008年
8 王相虎;明代云南府军事防御体系研究[D];云南大学;2010年
9 张磊;明代嘉靖至万历间中缅冲突研究[D];云南大学;2010年
10 潘会敏;中甸汉文化史初探[D];云南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Are you“普洱客”[J];普洱;2007年06期
2 黄桂枢;论普洱茶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J];中国茶叶加工;2002年04期
3 夏成鹏;普洱茶即属黑茶——驳普洱茶单列为普洱茶类之观点[J];中国茶叶;2005年04期
4 肖明超;;普洱茶品牌营销8大关键词[J];普洱;2006年02期
5 姚意克;;普洱茶泛起的投资泡沫[J];中国检验检疫;2007年04期
6 ;普洱茶疯狂背后的真相[J];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07年02期
7 郑永军;王亚南;金新峰;;普洱:理性的疯狂[J];决策;2007年07期
8 ;上一期:读者来信[J];普洱;2007年04期
9 Rococo;;屋顶茶仓[J];普洱;2007年05期
10 老酋长;;这个夏天的风雨[J];普洱;2007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玮;;“普洱茶泡沫”已破裂 部分企业出手自救[A];上海市茶叶学会2007-2008年度论文集[C];2008年
2 李若含;;历史上的普洱茶贸易[A];上海市茶叶学会2009-2010年度论文集[C];2010年
3 蓝洛葳;;挤压炒作泡沫普洱茶市场“大洗牌”[A];上海市茶叶学会2007-2008年度论文集[C];2008年
4 ;广东出口茶类中只有普洱茶量价齐高[A];上海市茶叶学会2007-2008年度论文集[C];2008年
5 方萍;;普洱茶新茶价格暴跌六成[A];上海市茶叶学会2007-2008年度论文集[C];2008年
6 朱广菁;;“普洱茶热”背后的文化滥用与科学缺位[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13:茶与茶道的科学研究[C];2007年
7 张灵枝;陈维信;王登良;谭新东;郭剑英;;不同发酵程度普洱茶体外抗氧化研究[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二卷)[C];2010年
8 陈英灿;;普洱茶发酵机制的探讨[A];全国茶业科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丁俊之;;谈张学理论与普洱茶的品质[A];福建省茶叶学会张天福茶学研究分会成立三周年论文集[C];2007年
10 采文;;普洱茶渥堆发酵的化学成分变化[A];上海市茶叶学会2007-2008年度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洪钧;普洱茶价格暴跌达五成[N];厦门日报;2007年
2 孙鲁威;现代普洱茶 再获新生机[N];农民日报;2008年
3 云南品牌企业促进会常务副会长 缪丹浩;独辟蹊径 突出重围[N];云南经济日报;2008年
4 林梦达;当普洱茶文物化[N];上海证券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张莉;普洱茶市:大乱之后必有大治[N];国际商报;2009年
6 记者 李昌友;通海普洱茶面通过省级专家鉴评[N];玉溪日报;2009年
7 姚意克;普洱茶泛起的投资泡沫[N];国际商报;2007年
8 亦思;“普洱热”还是“普洱劫”?[N];国际商报;2007年
9 张宝三;普洱茶之我见[N];中华合作时报;2007年
10 申丽娜;冷看普洱茶价起价落[N];中国绿色时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杨新河;普洱茶色素提取、分级及生物活性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
2 许爱清;茯砖茶的真菌菌群特性及其整肠功能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
3 廖勇诚;龙井绿茶饮料中香气化合物及其与基质的相互作用[D];华中农业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玲;普洱茶特征风味成分分析[D];西南大学;2010年
2 曹艳妮;不同储存时间普洱茶的理化分析和抗氧化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3 林长欣;普洱茶中的风味成分及微生物在贮藏过程中的变化[D];暨南大学;2010年
4 张文明;普洱茶高温发酵过程中高温菌的初步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5 蒙肖虹;普洱茶快速发酵工艺及品质监测的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6 药淑娟;曲霉菌发酵普洱茶的挥发性化合物[D];西南大学;2011年
7 鲍晓华;普洱茶贮藏年限的品质变化及种类差异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8 蔡云秀;基于ANSYS的普洱茶微波干燥过程温度场的数值分析[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9 吕海鹏;普洱茶的化学成分分析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5年
10 王慧;普洱茶包装的设计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6013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6013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