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家庭观念的变迁
发布时间:2017-08-01 16:06
本文关键词:秦汉家庭观念的变迁
【摘要】:秦汉时期是人们家庭观的重要转型期,家庭伦理观念中的原始成份逐渐被淡化,由原始的遗留模式经过百家争鸣时期家庭观的多样性,最终向以儒家之“礼”为基础的整合模式发展,奠定了中国传统家庭观念的基础。然而其发展的主要脉络与社会上统治思想和国家法律政策的调整息息相关。春秋、战国时代是各派思想学说草创形成和竞争的时代,社会意识形态的多样性,导致人们的家庭观念也呈现出多元化。而秦代在“法”家思想指导下,人们的家庭观念中带有明显的重利轻义色彩。人们的家庭亲情观念相对比较疏淡,轻亲情,薄恩礼,是这一时期家庭形态中的一大特征。及至汉代,统治者总结秦王朝灭亡的教训,在全社会内推行以“孝”治天下,并对孝治做出了明确的法律规定。在法律和伦理的双重规范和约束下,家庭伦理观念较之秦代发生了很大变化。总体来说,汉代家庭伦理关系整体上比秦融洽。西汉后期董仲舒“三纲”思想的提出,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一步步确立并巩固起来。这使得家庭关系开始朝向另一个方面发展,即阶级化更加明显。先秦时期相对平等的家庭伦理观念的天平,越来越朝向与君权一体的父权、夫权倾斜。东汉名节观的兴起也对人们的家庭观产生了很大影响。大夫们名节相尚,相互推崇,甚至到了矫情崇礼的地步,,一切亲情等家庭伦理在危及其名节的时候,人们往往选择所谓的“大义灭亲”、“公而忘私”的大义,甚至以牺牲亲情来博得名节高尚的美誉。本文把人们家庭观的变化与社会意识形态和法律政策的调整联系起来,希冀以此为切入点,来窥探秦汉时期人们家庭观的细微变化。
【关键词】:秦汉时期 家庭观 重利轻义 孝治 重名节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B823;K23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绪论9-15
- (一) 选题意义9-10
- (二) 研究现状10-12
- (三) 创新与不足12-15
- 1. 创新之处12-13
- 2. 不足之处13-15
- 一、 先秦时期家庭观的多样性15-23
- (一) 先秦时期的动荡局势对家庭观的冲击15-16
- (二) 先秦时期家庭观的多样性16-18
- (三) 士人的道德操守对民众家庭观的影响18-23
- 1. 对妻子的肯定与尊重19-20
- 2. 择偶观的特点20
- 3. 重视媒妁之言20-21
- 4. 重视婚姻的稳定21-23
- 二、 秦到西汉初年的家庭观特点23-35
- (一) 秦重利轻义家庭观23-24
- (二) 汉初家庭观念中的自主开放的成分24-30
- 1. 结婚双方存在一定程度的平等24-25
- 2. 给予女子一定的尊重与权利25-28
- 3. 婚姻观念的洒脱28-30
- (三) 西汉初年社会客观条件对家庭观的影响30-35
- 1. 择偶观的变化30-31
- 2. 婚姻的随意性和家庭的不稳定性31-32
- 3. 秦家庭形态对汉家庭观的影响32-35
- 三、 西汉中后期家庭观的转变35-41
- (一) 汉代“孝”治政策对人们家庭观的影响35-37
- 1. 进一步沟通了“孝”与“忠”的关系35-36
- 2. “孝治”的贯彻实施36-37
- (二) 董仲舒思想统治地位的确立对人们家庭观的影响37-41
- 1. 夫妻关系的变化37
- 2. 父子关系的变化37-39
- 3. 汉代重利轻义和重义轻利的两种家庭观的碰撞39-41
- 四、 东汉士大夫的家庭观的特点41-49
- (一) 儒家思想对东汉家庭观的持续影响41-42
- 1. 家庭模式的转变41-42
- 2. 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趋于“融洽”42
- (二) 社会主导舆论对家庭观的影响42-49
- 1. 东汉的重气节、轻法律社会风气的形成42-44
- 2. 重名节、义气,轻亲情、伦理的家庭观念44-46
- 3. 东汉士大夫对女性的两重标准46-49
- 五、 家庭观的传承性49-55
- (一) 血缘关系重于婚姻关系的家庭观念49-51
- (二) 传宗接代的家庭观念51
- (三) 先成家后立业的观念51-55
- 余论55-59
- 参考文献59-6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魏道明;从简牍资料看秦的家庭结构[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2 李向平;秦代家庭形态初探[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04期
3 张培锋;;论中国古代“士大夫”概念的演变与界定[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4 郭玉峰;秦代婚姻初探[J];历史教学;1999年07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闫续瑞;汉唐之际帝王、士大夫家训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岳宗伟;先秦儒家家庭观探索[D];郑州大学;2003年
2 齐畅;先秦七子的妇女观[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6050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6050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