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知县、县令选任和迁转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6 16:29
本文关键词:宋代知县、县令选任和迁转研究
【摘要】:宋代的知县、县令,可以由京朝官、幕职州县官、大使臣、小使臣等各类文、武臣担任,京朝官和大使臣充任者称知县,幕职州县官和小使臣充任者称县令。县令之职,,“最为亲民”,知县、县令的选任和迁转尤为重要。 宋代知县、县令的选任,以按资格注拟为主,荐举制发挥着重要的补充作用。宋朝按照县望等级、事务繁简和地理位置等,划分京朝官阙位、选人阙位和武臣阙位,分别选用符合条件的文、武官员担任知县、县令。随着时代的变迁,京朝官和选人之间、文臣和武臣之间不断地进行着调整。宋代对担任知县、县令者,从出身、考任、举主等方面提出一定的限制条件,有出身、无出身、摄官出身、流外出身、进纳出身人等满足相关条件要求之后,才可以注拟知县、县令差遣。 宋代知县、县令满任后,可向通判、签判、干办公事(勾当公事)、知州、监司、在京职事官等各种差遣迁转。宋代官员的选任方式,有堂除、部注、奏辟、权摄等,知县、县令满任后,可以按不同的任官方式担任新的差遣,多种任官方式的存在,是构成知县、县令迁转去向多样化的原因之一。资序和履历比折的存在,可以在不同岗位上积累升迁条件,这也是知县、县令迁转去向多样化的重要原因。为官过犯的影响,也造成知县、县令迁转去向多样化。 在宋代,知县、县令阙位一直填充不满,缺员现象严重。这个问题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首先,宋代知县、县令职责繁重,县政面临重重困难,士人畏于作邑,这是知县、县令缺员的主要原因。此外,造成知县、县令的缺员,还有地域因素和社会背景因素。地域因素造成的缺员,如广南等地自然条件恶劣,士人不愿赴任。社会背景造成的缺员,主要在王安石变法时期、两宋之交、秦桧专权时期。为解决知县、县令的缺员问题,宋朝廷采取一系列措施,如强调实历知县的重要性、调整知县、县令的选任方式、降低选任要求、加速知县、县令升迁,但并未能改变知县、县令缺员的局面。
【关键词】:宋代 知县 县令 选任 迁转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K244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绪论9-13
- (一) 选题意义9
- (二) 研究现状9-10
- (三)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10-13
- 第一章 宋代知县、县令的选任13-33
- 一、 按资格注拟与荐举制13-21
- (一) 按资格注拟与品级的调整13-16
- (二) 知县、县令荐举制16-21
- 二、 知县、县令选任中的文、武臣问题21-24
- (一) 选用武臣知县的县分21-23
- (二) 文、武臣之间的变动23-24
- 三、 知县、县令的选任条件24-33
- (一) 文臣选人注拟县令的条件24-28
- (二) 流外人出任县令的条件要求28-29
- (三) 武臣出任县令的条件要求29-33
- 第二章 宋代知县、县令的迁转33-47
- 一、 知县、县令的多种迁转去向33-43
- (一) 迁转为通判33-35
- (二) 迁转为签判35-37
- (三) 迁转为干办公事(勾当公事)37-38
- (四) 迁转为知州38-40
- (五) 迁转为监司40-41
- (六) 迁转为在京职事官—以六院官为例41-43
- 二、 影响知县、县令迁转的因素43-47
- (一) 资序和履历的比折43-44
- (二) 为官过犯的影响44-45
- (三) 多种除授方式的存在45-47
- 第三章 宋代知县、县令缺员现象及其解决途径47-59
- 一、 知县、县令缺员及解决途径47-53
- (一) 知县、县令面临的行政困难47-52
- (二) 地域因素造成的缺员52
- (三) 不同时期知县、县令缺员的变化52-53
- 二、 解决缺员问题的措施53-59
- (一) 强调实历知县的重要性53-56
- (二) 调整选任方式和要求56-57
- (三) 升迁方面给予优待57-59
- 全文小结59-61
- 参考文献61-6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贾文龙;潘丽霞;;宋代县制改良与积困问题探析?[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2 苗书梅;宋代任官制度中的荐举保任法[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5期
3 王晓雪;;北宋前期抑武政策及其思考[J];军事历史研究;2009年S1期
4 赵龙;;对北宋开封府所属赤畿知县的考察[J];江西社会科学;2010年02期
5 吴业国;;南宋“县阙无人愿就”辨正[J];史学集刊;2010年03期
6 李换平;;宋代的摄官县令[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7 邢琳;;宋代知县、县令的职能[J];中州学刊;2008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胡坤;宋代荐举制度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6843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6843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