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通史论文 >

宋代女性妆饰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8 21:30

  本文关键词:宋代女性妆饰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宋代 女性 妆饰


【摘要】:宋代女性妆饰主要包括头饰与面饰两个部分。头饰可分为发型以及头戴饰品两个方面。宋代女性的发型整体上呈现出高、大的基本特征,即所谓的高髻。成就这些高大的发髻,除了需要特殊的固发工具、绾扎方法外,还需要使用假发,,使得整个发型呈现出饱满、美观的状态,因此颇受女性欢迎。高髻的盛行与前朝遗风的影响密不可分,同时又与宋人的审美观点紧密相连。与高大发型相对应的头戴饰品种类十分丰富,除了传统的簪、钗之外,又涌现出了冠子、花、翠羽、梳、篦等各具特色的头饰。各种头饰的制作原料名目繁多,让人目不暇接,其中不乏珍贵者。这一切使得宋代女性的头饰呈现出奢侈与多样化的基本特征,反映出女性们求新、尚奇的审美心态;女性的面饰包含了额、眉、靥、唇等几个部位的妆饰。作为面饰基础的脂粉又是分析女性面部妆饰整体特征的依据。宋代有些脂粉除了能美化面容,使容貌“由媸变妍”外,还具有护肤的特殊功效。这一时期化妆品的制作,很多都是工序繁杂,用料考究,透露出化妆用品的高品质与价格昂贵等特征。宋代女性的面妆与前代相比,虽然在内容上没有多大的改变,但是整体风格上却呈现出淡雅的发展趋势。概括来说,这一时期女性妆饰的整体特征就是头饰的奢华与面饰风格的淡雅,这与当时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是男性审美观点的改变直接影响了宋代女性妆饰的整体风格。
【关键词】:宋代 女性 妆饰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K244;TS974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8
  • 绪论8-18
  • 一、 研究现状及分析8-13
  • 二、 选题意义13-14
  • 三、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14-18
  • (一) 研究内容14
  • (二) 研究方法14-15
  • (三) 创新之处15-18
  • 第一章 宋代女性的头饰18-56
  • 一、 宋代女性的发式18-31
  • (一) 高髻盛行18-25
  • (二) 鬟与额发25-27
  • (三) 假发及其来源27-30
  • (四) 宋代女性的发式特点30-31
  • 二、 宋代女性的发饰31-56
  • (一) 冠饰31-42
  • (二) 帏帽与盖头42-44
  • (三) 种类繁多的发饰44-51
  • (四) 宋代女性的簪花风尚51-53
  • (五) 头饰反映的大众化心理特征53-56
  • 第二章 宋代女性的面饰56-76
  • 一、 脂粉涂面56-60
  • (一) 粉与面妆56-59
  • (二) 脂粉的运用59-60
  • (三) 绣面60
  • 二、 额黄与花钿60-65
  • (一) 额黄60-61
  • (二) 花钿61-65
  • 三、 眉的修饰与变化65-69
  • (一) 风格各异的眉妆65-68
  • (二) 画眉原料的变化68-69
  • 四、 斜红69-70
  • 五、 妆靥70-73
  • 六、 点唇73-74
  • 七、 宋代女性的面饰特点74-76
  • 第三章 宋代女性妆饰的综合评价76-84
  • 一、 宋代女性的妆饰特征76-80
  • (一) 奢华而不失雅致76-78
  • (二) 种类繁多且富于变化78-79
  • (三) 宫廷妆成为宋代女性时尚的“风向标”79-80
  • 二、 影响宋代女性妆饰的因素80-84
  • (一) 男性的审美观80-81
  • (二) 前朝遗风的影响81
  • (三) 政府的干预81-84
  • 结语84-86
  • 参考文献86-94
  • 后记94-96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含韫;社会互动视野中的新型师生关系[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2 林楠;;论大学生社会化的实现[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04期

3 赵琳华;;运用专业社会工作解决和预防农村赌博问题[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09年09期

4 张向东;刘慧臣;;农村大学生的角色认同与学校适应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1期

5 金良祥;;中美中东政策分歧的认知差异分析[J];阿拉伯世界研究;2008年05期

6 叶朝华;马陵合;;天朝心态与晚清的货币改革[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7 隋红;;影响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因素及其调控[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8 张玲;;浅析档案工作者的职业认同[J];北京档案;2011年03期

9 王玲艳;章荣琦;秦霞;张力;;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二元人格结构整合优化[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2年01期

10 姜振华;名牌、假冒与信任[J];北京社会科学;200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王慧;;论国际新闻报道中的误读现象[A];中国传媒大学第五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李琰;;《我思与我在》选题策划[A];图书选题策划报告——第五届“未来编辑杯”获奖文集[C];2006年

3 罗曼;;贵州民族地区留守儿童教育环境现状调查与分析[A];“和谐发展与贵州小康社会建设”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李强;;贵州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现状与特点[A];“和谐发展与贵州小康社会建设”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李宏儒;;浦东公务员和教师普通话能力、行为和态度及相关性研究[A];第三届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蔡炜;;论新时期小学生集体荣誉感的培养[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二专辑)[C];2006年

7 李树榕;;草原文化核心理念与“草原歌曲”[A];论草原文化(第五辑)[C];2008年

8 钟帅;唐小飞;;基于消费者-品牌关系的品牌资产研究:概念化模型构建[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市场营销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9 王中会;蔺秀云;;流动儿童社会认同特点及其对城市适应的影响[A];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社会心理研究[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文兵;汉英维护言语行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初春华;党的群众工作心理层面的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徐旭林;社会群体行为建模及其动力学分析[D];南开大学;2010年

4 陈丰;信访制度成本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5 黄庐进;转型时期中国中产阶层消费行为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6 游泓;情感与信任关系的社会学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7 于天琪;社会经济地位与幸福感的相关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陈延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闫闯;制度变迁中的象征秩序[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张晓鹏;公共危机管理系统的构建与能力评价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小剑;大学生消费行为现状及发展趋势的社会学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孙丽;安徽省非体育类在读研究生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的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3 赵青梅;和谐社会视域下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自我调适[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潘娟;中等职业学校青年教师职业认同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徐艳君;初中教师间竞争关系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罗靖;高师生挫折承受力与社会支持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7 李晓郛;政府信息公开中的个体信息公开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钱艳文;新苏北人在上海的文化适应[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崔芳;孤独症儿童教师职业认同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韩婷婷;旅游管理专业青年教师职业认同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6969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6969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99f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