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泾原兵变对唐代中叶政治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7-08-18 22:22
本文关键词:试论泾原兵变对唐代中叶政治的影响
【摘要】:泾原兵变是唐朝政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安史之乱后,河朔藩镇处于半独立状态,致使中央集权受到破坏。代宗时期由于种种原因,政府无力解决,唐德宗上台后锐意进取,着手打击跋扈的藩镇。于是在建中年间对开始对河北藩镇大规模用兵。但是由于用兵策略的失误,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的削藩效果,反而引起了泾原兵变。 泾原兵变不仅宣告中央新的藩镇政策的失败,也使中唐政治发生重大变化。之后中央政府转变策略,在对待藩镇问题上陷入了矛盾和极端化。一方面中央政府不得不以一种审慎的态度对待藩镇;另一方面,面对河北藩镇,中央又无奈之何,又不得不采取了姑息之策。 总体而言,以泾原兵变为界限,唐代政治再次发生重大变化,尤其是唐廷的藩镇政策,前后形成很大反差。本文在汲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泾原兵变对中唐政治的影响分三部分做了深入探讨。 正文第一部分主要讲安史之乱以后唐京西北防御体系的重建以及德宗时期藩镇政策的扭转。安史之乱吐蕃趁机蚕食大唐,使唐京西北面临危机,代宗至德宗初期,鉴于此情况,对京西北防御体系进行了重建,其中包括泾原、朔方、神策军等,另一方面,面对代宗时期的藩镇跋扈的局面,德宗上台后力图重建中央集权,于是对不臣之藩镇采取了强硬态度,改变了代宗时期对待藩镇的姑息之策,对刘文喜之乱的坚决镇压是德宗朝新的藩镇政策的表现。 正文第二部分主要讲泾原兵变对中唐政治和德宗本人的影响。唐廷为了削藩尽数将西北边防军及京师神策军调往河北前线,结果在战事不能顺利解决的情况下,李希烈在淮西反叛。于是朝廷不得不面临两个战场的局面。而中央政府不愿从河北前线抽调部队去对付李希烈,而是从泾原、凤翔等京西北调神策军。结果在泾原兵路过京师时,由于犒赏微薄而发生了哗变,德宗不得不出幸奉天,同时由于唐廷的举措失当,导致了李怀光反叛。泾原兵变事实上已经宣告中央削藩政策的失败,而李怀光的反叛则再次证明中央政府在处理藩镇过程中的问题。泾原兵变对唐政治产生重大影响,之后唐廷不得不以审慎的态度处理藩镇。 正文第三部分主要讲述泾原兵变后中央政治的转变。尤其是对于藩镇,泾原兵变后,一方面中央不得不以审慎的态度,采取温和的手段对待藩镇。另一方面唐廷也没有放弃使用武力,只是在此过程中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了区别对待。面对跋扈的藩镇中央政府一方面以姑息的态度待之,另一方面也通过政治体制的变革对地方势力加以抑制。同时德宗在经历了泾原兵变和李怀光之叛后猜忌之心日益加强,从而导致其为政之风的变化。 最后的结语部分,作者对全文进行了回顾总结,通过对泾原兵变的研究,我们对中唐政治变化尤其是藩镇政策的改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中唐政治 削藩 泾原兵变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K242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2
- 绪论12-17
- 一、选题意义12-13
- 二、学术史回顾13-17
- 第一章 “泾原兵”的组建以及与唐中央的关系17-27
- 第一节 安史之乱后唐京西防御体系的重建17-23
- 1. 泾原兵的组建17-19
- 2. 朔方兵的重建与分割19-20
- 3. 神策军的初步建立20-23
- 第二节 唐廷藩镇政策的转变23-27
- 1. 肃代时期的藩镇问题及对策23-25
- 2. 唐廷藩镇政策的转变:刘文喜之乱与中央政府的态度25-27
- 第二章 泾原兵变与中唐政治的变动27-40
- 第一节 “泾原兵变”的发生以及影响27-36
- 1. 泾原兵变原因以及与中央政府的关系27-31
- 2. 泾原兵变对唐德宗以及中唐政治的影响31-36
- 第二节 唐中央对“泾原兵变”的处理态度36-40
- 1. 举措失当与李怀光之叛36-38
- 2. 中央藩镇政策的失败与兴元赦书38-40
- 第三章 泾原兵变与唐中央政府政策的转变40-51
- 第一节 中央政府藩镇政策的缓和40-43
- 1. 对一些藩镇的审慎处理40-41
- 2. 武力与怀柔的结合41-43
- 第二节 制度变革与中央政府藩镇政策的新阶段43-51
- 1. 神策军中尉制的建立43-45
- 2. 对藩镇幕府体制的变动45-48
- 3. 德宗敛财48-51
- 结论51-55
- 参考文献55-58
- 致谢58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姜海波;唐代河阳镇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6971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6971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