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通史论文 >

《天问》三代人物考论

发布时间:2017-08-19 20:39

  本文关键词:《天问》三代人物考论


  更多相关文章: 天问 上甲微 伊尹 后稷 周武王 周公 原因 作用


【摘要】:《天问》是屈原创作的长诗,全诗共一千五百六十字,三百七十三句,提出了一百七十三个问题。以问题的方式广泛涉及到了天文、地理、神话、传说、历史等各方面的知识。屈原将这些作为背景加以融会贯通,抒发了自己“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愤懑,表达了“天命反侧,何罚何佑”的感慨。历史部分的三代是他描写的重点,其中上甲微、伊尹、后稷、周武王、周公更是重中之重,屈原将他的身世之感、家国之恨倾入对这些人物的描写吟咏之中。然由于《天问》素来难懂,学者们的理解各异,加之“错简说”的缘故,增添了对《天问》理解的困难,影响了上述人物的研究。 鉴于此前研究的结果,全文运用文字学、训诂学、神话学、考古学、人类学的方法理论,,通过对大量文献资料的钩稽探索,揭示出上甲微等人于《天问》主旨及艺术上的重要作用。文章分九个部分来进行论述,首先,前五个部分分别论述上甲微、伊尹、后稷、周武王、周公五人在《天问》中的面貌,并与中原文献、出土文献进行比较,揭示《天问》与它们在对这些人物进行描写时的异同。其次,第六部分批驳了《天问》“文艺不次序”及“错简说”的两种观点,后种是由前种讹变而来,两种说法掩盖了由于对语句文字不理解而无法解释内容的现象,上甲微等人的考论正是通过正面的实例来驳斥两种观点的谬误。再次,第七部分分析探究这些人物在《天问》中所呈现面貌的原因,这是由战国时代的背景、楚文化的环境、屈原的身世经历、战国时人的历史观念,《天问》主旨的要求等因素造成的,第八部分论述了上甲微等人对《天问》主旨的阐发与《天问》艺术成就的揭示的作用。最后,在第九部分中作出结论。
【关键词】:天问 上甲微 伊尹 后稷 周武王 周公 原因 作用
【学位授予单位】:渤海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I207.22;K23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6
  • 目录6-8
  • Contents8-11
  • 绪言11-15
  • 一、 上甲微考论15-22
  • (一) 昏字考15-18
  • (二) 鸟、棘字考18-20
  • (三) 出土文献与传统中原文献中的上甲微20-22
  • 二、 伊尹考论22-42
  • (一) “成汤东巡,有莘爰极,何乞彼小臣,而Y掊堑谩笨悸

    本文编号:7029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7029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250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