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太湖地区的竹种、采笋利用与环境
本文关键词:明清太湖地区的竹种、采笋利用与环境
【摘要】:太湖地区竹的栽培具有悠久的历史。经过长期的人工驯化和种植,江南人培育出若干优质美味的竹笋品种,这些品种以产地加以区别。产地对经济作物品种的影响甚大,主要是由于各地的水土条件不同,在不同的环境下人们所采用的技术措施也不尽相同。在商品经济的推动下,明清时期江南杂生的野生竹林渐渐被人工栽培的纯竹林所取代,形成较为统一的出笋季节。由于各地宜生竹种与环境条件不同,人们的消费习惯不同,形成了各具特点的生产与生活方式。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
【关键词】: 太湖地区 竹笋品种 环境
【基金】:国家重大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宋代以来长江三角洲环境变迁史研究”(项目编号:09&ZD068) 复旦大学丁诺尔中心项目“气候、水土环境与江南生态史(9-20世纪)”
【分类号】:F326.2;K207
【正文快照】: 江南竹笋食用的历史非常悠久。笋是竹长成之前的幼嫩阶段,外面被笋箨(笋壳)紧紧包裹,即戴凯之《竹谱》所谓“萌笋苞箨”。在生长阶段,箨往往会展开并脱落。经过短暂的高生长之后,竹笋成为新竹,与老竹比高,俗称“妒母”。笋的营养丰富,含有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尤以赖氨酸、色氨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洪强;;“聊斋”名义考[J];蒲松龄研究;2008年04期
2 刘洪强;;“东吴弄珠客”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3 丁雨晴;庄华峰;;略论传统社会保障中的以工代赈——以宋代长江下游圩区为中心[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1期
4 阚绪良;吕晓玲;;从“桃之夭夭”到“逃之夭夭”[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5 周敏;唐宋时期江南经济区形成及特点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4年01期
6 谭黎明;;论明清时期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0期
7 卢颖;;近现代古农书整理及价值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2期
8 宋燕鹏;;南宋地方官学的修建与士人参与[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9 梁继;;黄庭坚与《瘗鹤铭》[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10 陈宝良;明代的致富论——兼论儒家伦理与商人精神[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金国平;吴志良;;“火者亚三”生平考略——传说与事实[A];明史研究论丛(第十辑)[C];2012年
2 冯贤亮;;舟船交通:明清太湖平原的环境与人生[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五辑)[C];2008年
3 刘大可;;论科举与传统村落社会——闽西武北客家村落的田野调查研究[A];客家文化研究(上)[C];2004年
4 郝培尧;董丽;;早期江南文化与江南古典园林植物景观地域性特色[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1年
5 李淑娟;刘雅莉;;西安主要季色叶植物物候期图谱[A];中国植物园(第十五期)[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新群;唐宋绘画“逸品说”嬗变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2 朱文慧;南宋东南地区的民间纠纷及其解决途径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3 曾繁花;晚清女性身体问题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4 吴玉凤(Nareerat Watthanawelu);明清华南竹枝词民俗文化词语与熟语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5 刘炳涛;明代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变化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6 叶康宁;竞尚清雅:明代嘉万时期的书画消费[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7 张晓红;宋代帖子词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汪仕辉;唐代士族家学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9 乌再荣;基于“文化基因”视角的苏州古代城市空间研究[D];南京大学;2009年
10 张杰;明清江南地域社会才女群体现象的社会学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均利;清代外销画表现的民俗文化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09年
2 郑周;清代江南水上游事活动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3 黄福铭;明清时期番薯引进中国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牟菲;南朝吴声与吴地文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张现;《全唐诗》中的山石意象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6 韩李良;《越缦堂读书记》研读札记[D];西北大学;2011年
7 任培育;明代民间信仰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8 唐雅敏;晚清吴地乡土艺人行会组织机制与作用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9 臧俊改;南宋以降(1840年之前)驱蝗神刘猛将军信仰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10 李莹莹;《证俗文》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铮;;环境行政指导制度与林业可持续性调控[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4期
2 卢永洁;;旅游开发对山海关国家级森林公园环境的影响及对策[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07年06期
3 李宝杰;;晋北风沙区大果沙棘引种繁育试验初报[J];山西农业科学;2008年06期
4 邢福光;薛杨;陈杰;张晓凡;陆文;;浅谈森林对环境的重要作用——以岛东林场东坡作业区调查结果为视角[J];热带林业;2009年01期
5 陈曦;;生态视角下看桉树的发展——以蓝山县为例[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年01期
6 韩建秋;;容器育苗控根技术研究进展[J];北方园艺;2010年12期
7 张铁林;刘伟宏;王小军;何继荣;;吴忠市住宅小区环境绿化及发展对策[J];宁夏农林科技;2010年04期
8 张彪;杨艳刚;张灿强;;太湖地区森林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功能特征[J];水土保持研究;2010年05期
9 张启翔;;北京市生态环境建设中树种规划与应用的探讨[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1年S2期
10 戴开结;沈有信;周文君;邓云;李扬苹;付洁;;云南松根际pH与不同磷水平下云南松幼苗根际pH变化[J];西北植物学报;2005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贾文龙;;试论发展沙产业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A];中国首届沙产业高峰论坛文集[C];2008年
2 杜联穆;蓝宗辉;詹嘉红;;红树林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3年
3 苏萍;张磊;;城市生态环境与园林绿化的可持续发展[A];西部六省(区)中心城市园林科技信息网第26次会议论文集[C];2007年
4 田明华;赵景培;刘丹丹;;影响世界林产品贸易的几个重要问题[A];中国林业技术经济理论与实践(2008)[C];2008年
5 谷建才;;森林与人类生活环境[A];环境与健康:河北省环境科学学会环境与健康论坛暨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主要绿化苗木病虫害发生规律及监控技术[A];2006年江苏省病虫防治绿皮书[C];2006年
7 何湘;程家兰;;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探讨[A];中国科协2002年学术年会第22分会场论文集[C];2002年
8 陈佐忠;;读天书 关注我国重大生态实际问题[A];植被生态学学术研讨会暨侯学煜院士逝世10周年纪念会论文集[C];2001年
9 吴宁;;贡嘎山亚高山暗针叶林的层片结构研究[A];青藏高原与全球变化研讨会论文集[C];1994年
10 徐国祯;;森林的系统观与整体管理[A];复杂巨系统理论·方法·应用——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邹建丰邋马健;我省启动太湖流域林业生态工程[N];新华日报;2008年
2 记者 王芬兰;我市连续三年无较大森林火灾[N];苏州日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许丽丹;绿色,,激活现代农业[N];无锡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陈梦;森林生物多样性理论与方法研究及应用[D];南京林业大学;2005年
2 郑四渭;森林环境可持续发展管理的理论与实践[D];浙江大学;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文竹;武汉市城区高层住宅屋顶绿化的可实施性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2 苏文强;槐树提取物对木材的防腐作用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6年
3 韦丽君;部分苏铁类植物的解剖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的适应性研究[D];广西大学;2005年
4 王振杰;阳城县城市森林建设初探[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5年
5 竺杏月;江苏省森林资源—环境—经济复合系统(FEES)可持续发展的评价与优化[D];南京林业大学;2004年
6 龚传洋;林业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估算[D];福州大学;2005年
7 刘燕;我国森林认证体系的运行机制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6年
8 李伟华;中山市小榄镇城镇绿地生态研究——绿地调查、评价与规划[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9 程倩;森林公园植物景观的优化与开发策略初探[D];西南大学;2006年
10 张益青;城市森林规划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7096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7096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