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楚婚俗的多维观照
本文关键词:对楚婚俗的多维观照
更多相关文章: 楚婚俗 独特形态 联姻风习 遗风流俗 婚姻 少司命 多种形式 楚人 地理环境 民族气质
【摘要】:婚俗是伴随着人类社会而来的社会关系,是民俗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如同其它习俗一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继承性。由于楚人有着特殊的社会制度、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和民族气质,所以,他们的婚俗同中原人也就有所不同。本文借史籍所载,从男女婚恋不拘于礼法、择偶缔婚的多种形式等维度对楚辞和相关文献中有关男女恋情描写中所反映的楚人联姻风习及其遗风流俗进行梳理阐论。
【作者单位】: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文史所;中南民族大学;
【关键词】: 楚婚俗 独特形态 联姻风习 遗风流俗 婚姻 少司命 多种形式 楚人 地理环境 民族气质
【分类号】:K203
【正文快照】: 婚姻属于文化史范畴,它既是一种最常见的、重要的社会历史现象,又是内涵深广值得认真研究的基础科学命题。古往今来,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的人们,都把婚姻缔结看作人生中的重大事件,给予高度的重视。美国社会学家凯温女士将人生的全过程划分为七个阶段:前三个阶段是结婚的准备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翠红;;略论唐前志怪小说创作与史传的关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1期
2 马蕾;;谴责小说出现原因初探——以《官场现形记》为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2期
3 汪红霞;;目睹“另类”王者的风采——读虹影作品《上海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2期
4 曾礼红;;试比较《李娃传》和《霍小玉传》中的人物形象[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8期
5 高天成;;试论《红楼梦》的天命意识[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10期
6 马振方;;论古白话小说对文言传奇形式的影响[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7 林宪亮;;《世说新语》文体辨析[J];北方论丛;2009年01期
8 袁宪泼;;小说可以“观”——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观念考[J];北方论丛;2009年02期
9 杜云南;;20世纪中国家族小说之历史变迁[J];北方论丛;2009年04期
10 潘丹;;试论《聊斋志异》中小说体的判定[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张福庆;;试析范仲淹词的“以悲为美”[A];2008年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陈松柏;;《宋江演义》是连接宋江等三十六人故事与《水浒传》必不可少的链条[A];水浒争鸣(第十辑)[C];2008年
3 俞强;;《水浒传》作者施耐庵假说[A];水浒争鸣(第十辑)[C];2008年
4 高玉海;;《水浒传》续书面面观[A];水浒争鸣(第十辑)[C];2008年
5 陈连山;;从“小说家言”到“神话之渊府”——中国现代神话学对《山海经》经典地位的塑造[A];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一届网络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6 诸海星;;《太平广记》在韩国的流传及其影响[A];第二届宋代文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7 高慧芳;;独怡乐而长吟——浅议曹植乐府等创作中的娱乐因素[A];乐府与诗歌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乐府学(第三辑)[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奇玉;古代戏曲创作理论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2 祖国颂;唐传奇时空艺术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3 曲金燕;清代文言小说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4 冯鸽;晚清非写实小说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5 文宗理;“取今”、“复古”之间的文化穿越[D];山东大学;2009年
6 董平;四十年代国统区与沦陷区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7 李大伟;佛音缭绕的六朝文学[D];山东大学;2009年
8 王伟琴;敦煌变文作时作者考论[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9 陈莹;唐前《史记》接受史论[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10 张影;汉代祭祀文化与汉代文学[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焦春艳;《今昔物语集》中的生存意识[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2 尹雨晴;刘向《列女传》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3 刘侃如;论萧军创作中的文化意识及其审美特征[D];延边大学;2009年
4 吴晓辉;吴敬梓与《儒林外史》的“穷极文士情态”[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5 于兴兴;论佛教美学对中国小说的影响[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6 张海丹;汉魏之际“以悲为美”的社会风尚[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7 李渝刚;佛教对魏晋六朝志怪小说影响三论[D];重庆师范大学;2008年
8 王力;《世说新语》的小说价值及发现[D];河南大学;2009年
9 陈百华;范成大“三录”之南宋社会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10 胡文鹏;探源《儒林外史》四对兄弟参商现象[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洪;用“心”承诺你的婚姻[J];心理世界;1996年05期
2 朱明安;婚姻中的女人[J];心理世界;1996年05期
3 刘晓丽;幸福美满婚姻秘诀[J];心理世界;2001年02期
4 林润翰;漂亮女人,你的婚姻为什么“触礁”[J];心理世界;2002年03期
5 许明;婚姻矛盾突围[J];心理世界;2002年06期
6 白淑贤;婚姻如菜[J];烹调知识;2005年02期
7 流沙;;婚姻的最后[J];文学与人生;2005年21期
8 张黎;美国的大妇小夫婚姻[J];道德与文明;1988年02期
9 百合;用爱浇灌婚姻之树——谈尊重婚姻[J];天风;1994年12期
10 张敬华;嬗变de婚姻[J];心理世界;1994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永兴;;人类婚姻向何处去?[A];民族学研究第八辑[C];1986年
2 R墜功;;《九歌·少司命》的美[xP礫A];中国楚辞学(第五辑)——2000年楚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0年
3 田同旭;武兴芳;;论《水浒传》的多元婚姻文化[A];水浒争鸣[第七辑]——2002中国水浒学会联会暨全国明清小说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杨纯渊;;地理环境与先秦三晋文化的昌兴[A];三晋文化研究论丛(第一辑)[C];1994年
5 周朱流;;试论原始社会的几种婚姻和家庭形式[A];民族学研究第二辑[C];1981年
6 汪连兴;;人类早期婚姻和家庭形态辨[A];民族学研究第七辑——中国民族学会第三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4年
7 潘绍玺;;透过《勿失良辰》看美国社会的婚姻和家庭冲突[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一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8 陈新欣;;文化转型与婚姻中的暴力[A];《文化转型中的妇女与婚姻家庭》全国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9 喻文承;迟耀斌;;三维空间地理环境表现方法的研究[A];图像 仿真 信息技术——第二届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10 黄开宇;;婚姻冲突与顺应不良关系研究的新进展[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荆淑英;婚姻,,醇如美酒[N];中国石油报;2000年
2 作家 毕淑敏;婚姻也需要学习[N];中国妇女报;2001年
3 李茜;幸福婚姻的秘密[N];中国人口报;2003年
4 千龙;婚姻的安全感[N];今日信息报;2003年
5 钱寅生;婚姻 是一种有缺陷的生活[N];卫生与生活报;2003年
6 袁长焕;婚姻也会中风[N];卫生与生活报;2003年
7 洪鸿;婚姻中不能承受之“痒”[N];卫生与生活报;2003年
8 周理;给婚姻制造点感动[N];卫生与生活报;2003年
9 南方;别抱住死亡婚姻不放[N];卫生与生活报;2003年
10 ;婚姻永远都可以随时改善[N];中国妇女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由强;当代中国婚姻法治的变迁(1949—2003)[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2 杨鸣;莱州湾南岸海岸带环境退化及治理对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3 毛曦;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地理[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4 高凯;地理环境与中国古代社会变迁三论[D];复旦大学;2006年
5 李贵录;三槐王氏家族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6 高兵;周代婚姻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7 林中泽;晚明中西性伦理的相遇[D];中山大学;2001年
8 沈海梅;明清云南妇女生活研究[D];云南大学;1999年
9 金眉;唐代婚姻家庭继承法律制度初论——兼与西方比较[D];中国政法大学;2000年
10 张晓蓓;清代婚姻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颖飞;两汉帝室婚姻述论[D];郑州大学;2002年
2 张石川;春秋经传所见婚姻及其制度[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3 朱琳;明清徽州婚姻若干问题研究[D];安徽大学;2003年
4 王韵;论唐、五代的昭义镇[D];四川师范大学;2003年
5 孙智骏;美国二十世纪离婚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金霞;从唐代礼制看唐代婚姻[D];曲阜师范大学;2002年
7 张强;离婚损害赔偿制度若干问题探讨[D];山东大学;2005年
8 成俊;论生产力视域中的地理环境[D];山西大学;2004年
9 梁海峡;民国新疆乌鲁木齐地区少数民族婚姻研究[D];新疆大学;2004年
10 黄定华;从莺莺故事的接受看唐元社会观念的变迁[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7096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7096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