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通史论文 >

清代六安州教育制度的变迁

发布时间:2017-08-21 15:37

  本文关键词:清代六安州教育制度的变迁


  更多相关文章: 六安州 教育制度 清代 变迁


【摘要】:教育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基础。教育制度的变迁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是历史人文地理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清代教育政策的变迁可以将清代六安州教育制度的变迁分为两个时期,即科举制度时期和新式教育时期。科举制度时期的教育主要包括官学教育、书院教育和蒙学教育等方式,新式教育时期的教育则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师范教育和实业教育等方式。对这两个时期进行比较研究,从中得出清代六安州教育制度变迁的特点。本文试图运用历史地理学的分析理论,从区域教育史的角度切入,对有清一代六安教育的发展变化进行系统考察,力求展现清代六安州教育制度变迁的历史过程及其特点,这既是推动教育史走向深入的重要尝试,也是拓展历史人文地理研究范畴的积极探索。
【关键词】:六安州 教育制度 清代 变迁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G529;K249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绪论7-13
  • 1.1 选题缘起及意义7
  • 1.2 研究综述7-12
  • 1.3 研究方法12-13
  • 第一章 六安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沿革13-22
  • 1.1 六安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沿革13-18
  • 1.1.1 六安的地理环境13-15
  • 1.1.2 六安的历史沿革15-18
  • 1.2 英山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沿革18-19
  • 1.2.1 英山的地理环境18
  • 1.2.2 英山的历史沿革18-19
  • 1.3 霍山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沿革19-20
  • 1.3.1 霍山的地理环境19-20
  • 1.3.2 霍山的历史沿革20
  • 1.4 清代六安州的疆域概况20-22
  • 第二章 科举制度时期六安州教育的发展22-44
  • 2.1 六安州官学教育的发展22-33
  • 2.1.1 六安州学宫的建制和发展23-27
  • 2.1.2 六安州试院的建制和发展27-28
  • 2.1.3 六安州学田的发展28-30
  • 2.1.4 六安州学额的发展变化30-33
  • 2.1.5 六安州官学教育发展的分析33
  • 2.2 六安州书院教育的发展33-38
  • 2.2.1 六安州书院34-36
  • 2.2.2 英山县书院36
  • 2.2.3 霍山县书院36-37
  • 2.2.4 书院经费的来源和经营37-38
  • 2.3 六安州蒙学教育的发展38-44
  • 2.3.1 六安州社学的发展39-40
  • 2.3.2 六安州义学的发展40-41
  • 2.3.3 六安州私塾的发展41-44
  • 第三章 新式教育时期六安州教育的发展44-50
  • 3.1 六安州的初等教育45-46
  • 3.1.1 六安州蒙养院45
  • 3.1.2 六安州小学堂45-46
  • 3.2 六安州的中等教育46-47
  • 3.3 六安州的师范教育47-48
  • 3.4 六安州的实业教育48-50
  • 结语50-52
  • 参考文献52-54
  • 致谢54-55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5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梁志平;;定额非“定额”——晚清各府州县学缺额研究[J];兰州学刊;2009年02期

2 王跃生;清代科举人口研究[J];人口研究;1989年03期

3 张伟然;梁志平;;定额制度与区域文化的发展——基于清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研究[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8年03期

4 梁志平;张伟然;;清代府州县学学额及专设学额的运作:基于长三角地区的研究[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1年01期



本文编号:71372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71372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524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