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士族人生观研究
本文关键词:魏晋士族人生观研究
【摘要】:士族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群体,就其存在的时间——我指的是高门大族,或者说是门阀世族——严格意义上而言是从东汉末年到东晋末.期间他们作为左右朝政、引领时望的中坚力量,煽动玄风,鄙弃儒学,旁研佛理凡此等等,可谓影响深远.总的而言,政治上随着大一统帝国的分崩离析,进入到诸国纷争的境地,社会动荡不安;而思想上随着儒家学说的式微,道家及佛家思想的流布,魏晋士族作为政治与社会的主体,扭转了之前处于独尊地位的传统的儒家的人生信条与道德准则,舍儒入道、入佛,形成了流风浇漓、道德不一的习俗.究其本质,是导源于其人生观的改变.换句话说,儒家所奉行的“内修身齐家”,“外治国平天下”的处世理想已为士族所抛却,人生在世,既不为苍生、社稷着想,而妄图保全性命于乱世,则势必求一己之安憩,而置名节于不顾.这于士族的生活方式及其人生态度可见一斑.即以其所追求的至高人格而言,则“内圣外王”之儒家理想显非所慕.而彼辈恣情山水,虚求高蹈,固然一时为人所称羡,究其本底,要亦非治世之道,处世之宜,,故彼辈不能有国家而无个人,舍性命而为苍生. 在此人生观之指导下,士族所瞩目之范围,自不超过享乐、求荣之畛域.故魏晋之际,士族之社会责任殊寡,个人品行亦多不可称.就大群体而言,此乃是其消极之处,然其间受此人生观之影响,由此而溢出于外者,亦有数点为后人所称道不已.其一即是个体自我之发现,较之于儒家重名分,只求其作为义务的履行之角色,有绝大之意义.即我是我,而非所谓“子”、“父”、“君”、“臣”之类伦理的界定.个体之自然意义凸显,而其社会意义则颇有遗落.其二即是促进三教学说之初步交融互动,打破了独尊一面的儒家地位,开启了后世三教论衡的局面,儒释道各从彼此去其所长,补其所短,固然各守其最后之门限,要亦兼采所益,求为自用.一言以蔽之,魏晋之际士族人生观之改变,乃是于大我中求一己之解放.无论其由此附随之影响,其本旨即在此.然,此解放乃是借重士族之手,由道反儒,依道家之思想而求士族本阶层之一己之解放,众生不与焉.倘若观之于有明一代,其时之趋向亦是求一己之解放.只无非明代之途径,乃是借重于儒家士人之手,甚或农夫、商贾,由佛反儒,依佛家之思想而求众生之普遍解放.士农工商,四民异业而同道,可谓解放之宏大耳. 故,魏晋士族之人生观所内涵之旨,虽非为后世计,而其影响则实为深远.其间所凸显之思想脉动与彼学说之相摩相荡,可谓前绍于先人,后启于来哲,不息不灭,增踵其华.此中固有可深研者在,一可逆知当时之情状,求其断代之史情;二可相较于后世,明乎通贯之路径.
【关键词】:士族 人生观 个人解放 自我觉醒
【学位授予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B821;K235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导言8-9
- 一、 伦理学视域下的士族9-16
- (一) 士族——作为研究对象的伦理主体9-11
- 1. 士族与庶族内涵的界定9-10
- 2. 士族之间内涵的界定10-11
- (二) 士族人生观及其人生价值之时代背景11-16
- 1. 政治背景11-12
- 2. 经济背景12-13
- 3. 思想背景13-16
- 二、 士族的人生观的具体表现16-23
- (一) “适情任性,顺化自然”的人生态度16-20
- 1. “率性放诞”的生活态度16-18
- 2. “尚清谈,好品藻,慕虚荣”的生活方式18-20
- (二) “雅重”、“轻薄”兼有的双重人格20-21
- (三) 重个人轻国家的人生价值取向21-23
- 1. “缘情制礼”的社会价值追求21-22
- 2. “恣情享乐”的个人价值旨趣22-23
- 三、 士族人生观所彰显的时代意义23-31
- (一) 促使了个体意义上人的解放24-26
- 1. 自我的觉醒24-25
- 2. 自我价值的凸显25-26
- (二) 造成了社会意义上自由思想之风气26-29
- 1. 传统儒家与道家学说的交融27-28
- 2. 玄学及儒学与佛学的互动28-29
- (三) 魏晋士族人生观内在的局限29-31
- 四、 结束语31-32
- 参考文献32-34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34-35
- 致谢3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明伦;魏晋薄葬原因探析[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2 刘春香;1985-2000年本刊“魏晋史研究”专栏综述[J];许昌师专学报;2002年06期
3 张银堂;魏晋时代门阀势力的钳制与知识分子的焦虑感[J];文史哲;2003年03期
4 黄云鹤;魏晋时期薄葬思想探析[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5 刘强;从“清谈误国”到文化研究——魏晋清谈研究的历史回顾[J];学术月刊;2005年10期
6 李昌舒;;论魏晋时期情的觉醒与玄学的关系[J];船山学刊;2005年04期
7 周伟明;;魏晋清谈的评价述论[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8 宇汝松;;心理调适与终极关怀——魏晋士林心隐之路探析[J];江淮论坛;2008年03期
9 杨辉;;魏晋时期的人生困惑及应对方式[J];学术交流;2009年03期
10 巨欢乐;;浅析魏晋时代知识分子的价值追求[J];西安社会科学;201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金裕哲;;韩国的魏晋南北朝史研究[A];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回顾与探索——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赵启汉;;魏晋京都洛阳试探[A];中国古都研究(第七辑)——中国古都学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1989年
3 张丽;;魏晋南北朝文史分野简论[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三[C];2005年
4 张传燧;;论玄学与魏晋南北朝审美教育[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5 中村圭尔;夏日新;;日本的魏晋南北朝史研究[A];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回顾与探索——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吴思增;;陈子龙的魏晋观及其影响[A];第二届江南文化论坛——江南都市与中国文学[C];2013年
7 宗明华;;庄子与魏晋文人的独立人格意识[A];先秦两汉文学论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本报记者 聂建江;祁连山下戈壁滩上,“魏晋墓砖画廊”沉睡千年[N];新华每日电讯;2014年
2 寿山;魏晋南北朝的书法[N];中华读书报;2003年
3 主持记者 钱丽;姚胜祥:我骨子里就是一个“狂人”[N];贵阳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善蒙;魏晋情论[D];复旦大学;2005年
2 李红岩;魏晋南北朝困厄文人创作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3 仪平策;魏晋南北朝审美文化发展范式研究[D];山东大学;2003年
4 王仁磊;魏晋南北朝家庭关系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5 肖能;魏晋的自然主义[D];复旦大学;2011年
6 戴建平;魏晋自然观研究[D];南京大学;2001年
7 刘红红;庄子思想与魏晋时期中国文艺的自觉[D];暨南大学;2010年
8 傅晶;魏晋南北朝园林史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9 白雪;魏晋北朝河西走廊的民族结构与社会变动[D];兰州大学;2012年
10 肖能;魏晋的自然观[D];复旦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柯慰臣;魏晋社会上层生活消费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2年
2 张晓;魏晋南北朝志怪中的鬼故事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3 张媛媛;魏晋诏体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4 梁欣欣;汉魏晋刘邦形象接受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5 石璐;两汉魏晋女性书法家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5年
6 吉士彪;魏晋南北朝碑刻刻手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5年
7 刘嘉;魏晋南北朝书法自觉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5年
8 岳洋峰;魏晋南北朝谣谚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5年
9 吴增迪;魏晋时期生死观意蕴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5年
10 高洁茹;浅论魏晋南北朝家训发展及对家族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7386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7386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