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家君臣观念探源
发布时间:2017-08-26 23:52
本文关键词:先秦儒家君臣观念探源
更多相关文章: 先秦儒家 君臣观念 君臣之道 君臣关系 探源
【摘要】:儒家学派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主流派别,而先秦儒家作为儒家学说形成和发展的初始阶段,其重要价值与意义毋庸多言。君臣观问题作为中国传统政治与伦理思想的核心议题,在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看来,它同时又具有政治性与伦理性相互交融贯通的特点。先秦儒家谈论政治,始终围绕着君臣之道与君臣关系而展开。君臣作为政治实践的主体,在具体的政治实践中应该是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而存在并发挥作用的。他们拥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形成特殊的对应关系,君臣政治实践的成与败,君臣关系处理的好与坏,都会对现实政治秩序以及由君臣政治秩序主导下的社会秩序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先秦儒家的终极关怀在于对秩序的追求,在春秋战国纷乱动荡的时代境遇中,让儒家士子最为痛心疾首的便是礼乐失范背景之下君臣之道的缺失以及君臣关系的混乱无序。 本文力求架构一个君臣互动的政治模式,并在这一政治模式之下探究先秦儒家的君臣政治理论。在先秦儒家看来,君臣无疑是最高秩序的代表,君臣关系中政治与伦理相互交融贯通的双重属性使得君臣在社会道德重建与政治秩序重建中发挥着引领与规范的双重作用,这也是先秦儒家君臣观念之思想内涵的现实功用。因此,先秦儒家注重对君臣理想道德人格的诉求,注重对礼乐制度规范下有序亲和的君臣关系的理想化建构。他们以唐虞三代时期的圣君贤臣作为追求奋斗的目标,并把希望寄托于现世之中的君臣之上。 先秦儒家所宣扬的“修身入仕”、“内圣外王”的价值理念所凸显的正是其积极入世的精神。先秦儒家士子积极地参与政治、影响政治,试图构筑一个以道德为支撑,以君臣为载体的政治秩序与社会秩序,重建一个西周式的有序亲和的人间世界。我们会发现,先秦儒家的君臣观念的形成和发展,是建立在对现世政治中无道君臣的批判与谴责、对唐虞三代圣君贤臣的褒扬与继承的基础之上的,是基于现实而又超越现实的矛盾交织的产物和表现。总的看来,先秦儒家把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寄托于有内圣之德的君臣之上,具有鲜明的道德理想主义倾向。在春秋战国纷乱动荡的时局中无法付诸于现实政治之中,这是先秦儒家的不幸,却成为了历史发展的必然。
【关键词】:先秦儒家 君臣观念 君臣之道 君臣关系 探源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K22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英文摘要5-9
- 绪论9-24
- 一、先秦儒家君臣观念萌生的思想文化渊源24-53
- (一) 关于“君”、“臣”概念的相关阐释24-32
- 1. “君”、“臣”释义24-27
- 2. 等级与阶级名分意义上的君臣关系溯源27-32
- (二) 唐虞三代的君臣观念32-53
- 1. 治乱兴衰:社会面貌与君臣政治的内在关联32-44
- 2. 亦君亦臣:西周时期君臣关系的层级体系44-53
- 二、先秦儒家君臣观念生成的时代背景53-73
- (一) 春秋战国时代的政局动荡与社会失序53-62
- 1. 礼乐失范下君臣关系与政治秩序的混乱无序53-60
- 2. 争霸与兼并战争对君臣关系的冲击60-62
- (二) 士人阶层的崛起与官僚政治的出台62-73
- 1. 士人阶层的迅速崛起62-65
- 2. 官僚政治的出台65-67
- 3. 春秋以来君臣观念的新变化67-73
- 三、先秦儒家的君臣主体道德与人格修养论73-108
- (一) 先秦儒家的主体自觉意识与入仕为臣的价值取向73-93
- 1. 儒家士子对天人关系的理性认识与人的地位与价值的凸显73-77
- 2. 儒家士子修身以入仕的价值理念与“士志于道”的价值追求77-93
- (二) 君臣的道德成就与理想人格及其感召力93-108
- 1. 儒家士子对作为政治主体的“人”的特殊重要性的认识94-96
- 2. 君臣的道德修养与理想人格及其所具有的精神感召力量96-108
- 四、先秦儒家的君臣之道与君臣关系论108-132
- (一) 对君主的要求108-119
- 1. 亲贤选贤108-113
- 2. 尊贤礼贤113-115
- 3. 诚必用贤115-119
- (二)对臣子的要求119-132
- 1. 谏君正君119-125
- 2. 尊君忠君125-130
- 3. 选贤让贤130-132
- 结语132-135
- 参考文献135-141
- 后记141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韩磊;言官与清末新政[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7433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7433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