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密疏制度研究
本文关键词:唐代密疏制度研究
【摘要】:密疏,是一种古已有之的特殊文书,文献中一般称“封事”、“封章”、“密奏”、“密疏言事”、“密封言事”等。密疏制度起源于汉代的上封事制,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发展,至唐已趋于细化。唐代是密疏制度发展的关键时期,投匦制的设立以及宫门奏事的制度化推动了密疏制度的发展。故唐代密疏制度的研究对于中国古代密疏制度乃至中国政治制度史都有重要意义。 唐代重视对信息渠道的控制,统治者除了下达求言诏广开言路外,还设立投匦制促进了信息的下情上达。密疏作为文书载体,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论文通过对唐代密疏的统计分析,指出密疏制度到唐后期发生了重要变化,如密疏上奏官员范围的扩大,密疏进奏途径的转移等。密疏作为一种秘密章奏,具有不假人手、直达御前的特点,论文通过对具体密疏的研究发现,唐代不存在专门的密疏书写格式,官员上奏依据实际情况选择奏事文体。唐代密疏具有严格的密封程式,密封后通过投匦或上奏宫内诸门奏事。密疏具有检举揭发、劝谏君主、建议朝政、举荐人才等方面的功能,统治者对密疏制度的重视,加强了其在中央决策上的主导地位。论文最后对唐宋密疏制度进行了比较研究:与宋朝相比,唐代的密疏制度显出简约的特征。至唐代后期,通过宫内诸门进呈成为官员上奏密疏的首选,,随着密疏与皇帝个人私密政治空间的结合越发紧密,密疏制度在加强封建皇权上的作用越来越大。
【关键词】:密疏制度 言事身份 运作程序 密疏功能
【学位授予单位】:暨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K242;D691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5
- 目录5-6
- 绪论6-10
- 第一章 唐代密疏言事制度的发展脉络10-35
- 第一节 唐以前密疏制度的发展概况10-13
- 第二节 唐代前期与后期的密疏言事制度13-35
- 第二章 密疏言事的基本类型及功能35-45
- 第一节 检举性密疏35-37
- 第二节 建议性密疏37-40
- 第三节 举荐性密疏40-42
- 第四节 唐代密疏言事的功能42-45
- 第三章 唐代密疏的运作及保密制度45-66
- 第一节 密疏书写的一般格式45-50
- 第二节 密疏的传递与进呈50-57
- 第三节 密疏的保密措施57-66
- 第四章 唐宋密疏制度的比较研究66-70
- 第一节 文书保密措施趋于完善66-67
- 第二节 密疏进呈渠道进一步制度化67-70
- 结语70-72
- 参考文献72-77
- 读研期间发表论文77-78
- 后记7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然;唐代官员使用馆驿的管理制度[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4年08期
2 胡元德;;古代公文程式解析[J];档案与建设;2008年02期
3 程遂营;唐代“投匦奏事”制度初探[J];东南文化;2000年11期
4 戴显群;唐代投匦制度述论[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5 游自勇;;墨诏、墨敕与唐五代的政务运行[J];历史研究;2005年05期
6 赵冬梅;;试论通进视角中的唐宋暏门司[J];历史研究;2008年03期
7 李军;;论唐代帝王的因灾求言[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8 傅绍良;;唐诗中的“谏纸”、“谏书”、“谏草”与唐代谏议规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9 谢元鲁;唐代的求言与上书制度[J];天府新论;1988年06期
10 胡沧泽;;汉唐监察制度的变革[J];唐史论丛;2007年00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军;灾害危机与唐代政治[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2 王化雨;宋朝君主的信息渠道研究[D];北京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李玉峰;唐代邮驿与信息传递[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曾婧;唐代谏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3 唐忠敏;宋初奏议中的套语现象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
4 王西坤;唐代密诏特征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7528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7528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