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通史论文 >

比较朱熹与陆九渊读书法对语文教育的启示

发布时间:2017-08-31 17:46

  本文关键词:比较朱熹与陆九渊读书法对语文教育的启示


  更多相关文章: 朱熹 陆九渊 读书法 语文教育


【摘要】:朱熹与陆九渊是处于同一时代的两位宋朝教育家。他们在当时已分属不同的教育思想派别,彼此之间也有观点上的认同与争论。朱熹居敬持志、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的读书法建立在他的“复性”教育目标论上。而陆九渊提倡“心学”,在这个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他提出了简易功夫、自立自得、师友辅导、辩论批判、循序渐进、熟读精思、笃实践履的学习方法。通过比较可以发现,两位教育家的观点有异也有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显示了两者观点的可借鉴处与局限性。本文旨在讨论朱熹与陆九渊的读书法对于当今中学的语文教育而言有何启示性意义。如今的语文教育往往只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对于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缺少关注。在这个教育环境下重新展现宋朝教育家系统的读书方法可以为语文教育挖掘一条新道,也是一条本该好好引导却遭人忽视的必经之路。本文通过比较,较客观地评价了两位教育家的思想主张,吸取他们笃实可行的方法从三个方面谈了它们对于当今语文教育的启示,希望能使得我们的语文教育可以更加有意义,对于学生的成长也更有帮助。
【关键词】:朱熹 陆九渊 读书法 语文教育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G633.3;G529;K244
【目录】:
  • 论文摘要6-7
  • ABSTRACT7-9
  • 第一章 朱熹读书法概述9-13
  • 第一节 朱熹“复性”教育论9-10
  • 第二节 朱熹读书法10-13
  • 第二章 陆九渊读书法概述13-17
  • 第一节 陆九渊“尊德性”教育论13-14
  • 第二节 陆九渊的学习方法论14-17
  • 第三章 对于语文教育的启示17-27
  • 第一节 比较朱、陆观点17-19
  • 第二节 评价朱、陆观点19-21
  • 第三节 对语文教育的启示21-27
  • 参考文献27-28
  • 后记28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武道房;对戴震批评朱熹理欲观的再认识[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2 王堰永;;原意复归——意义创生:朱熹诠释学追寻的最佳境界[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3 裴骞;;朱子《中庸章句》“慎独”解析[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4 姜家生;;研究生就业“既成事实”心理刍议[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5 李华;;论孟子《诗》说在汉代的影响——以齐诗为例[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6 郭学信;论包拯崇拜的文化心理[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7 彭启福;;朱熹的知识论诠释学和陆九渊的实践论诠释学[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8 邢宇峰;肖建新;;宋代太学教育管理的责任追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9 彭启福;;陆九渊心学诠释学思想辨析——从“六经注我”与“我注六经”谈起[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10 武莉;;《今古奇观》体现出的人性观[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瑞昌;;弘扬传统文化培育“厚德”精神[A];北京精神:构建精神家园 提升文化软实力——第五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王冰雁;;大宋的科技为何在当时能够叫响世界[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3 田正平;杨云兰;;“冲击——反应”模式与中国近代教育史研究的失语症——以《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年)》为例[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4 林炊利;;教化欲望~*的悲剧——李贽的教育话语抗争[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5 李旭;;和谐中的自由——从《中庸》和《乐记》引发的政治哲学思考[A];全国社会科学院系统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第十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谭德礼;;朱子人本思想及其现实意义[A];海峡两岸道德发展论[C];2008年

7 周天庆;徐朝旭;;静、虚工夫与明中后期儒、道交涉——以朱熹后学蔡清为例[A];朱熹理学与晋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王晓昕;;论“知行合一,协力争先”[A];贵阳市经济社会文化大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研究[C];2010年

9 陈锐;;浙东学派的历史哲学及其在思想史中的意义[A];浙东学术与中国实学——浙东学派与中国实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陈宝良;;明初心学钩沉[A];明史研究(第10辑)[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美宏;生生之道与圣人气象:北宋五子万物一体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吴保传;社会与学术:黄宗羲与明清学术思想史的转型[D];西北大学;2010年

4 佟大群;清代文献辨伪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刘军;顾宪成与晚明东林运动——传统士大夫政治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潘新丽;中国传统医德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邹春生;王化和儒化:9-18世纪赣闽粤边区的社会变迁和客家族群文化的形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林建华;论朱熹教育思想体系的生成与建构[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刘建萍;蔡清及其易学思想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肖满省;明代福建易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巍;宋代童蒙阶段的行为规范教育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陈庆祥;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3 王丽;陆九渊人生哲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丁仪;初中语文沉浸式阅读教学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5 刘宏;《人谱》与蕺山学[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6 刘征清;“天人合一”与新建构认识翻译范式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7 邢宇峰;宋代太学管理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8 陈利娟;谢良佐哲学思想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9 汤青岚;邹守益伦理思想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10 刘世红;彭龟年哲学思想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7670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7670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952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