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蒙古族动物保护意识研究
本文关键词:元朝蒙古族动物保护意识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元朝蒙古族 生态存在 取有时 地有禁 动物保护意识
【摘要】: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的中国历史上疆域最辽阔的统一王朝。元朝时期游牧业是蒙古族主要的生产生活方式,狩猎业则是生产生活方式的重要补充。通过对元朝时期历史资料的哲学分析,了解蒙古族动物保护意识对草原上动物的保护,对草原生态平衡起到过重要作用。 第一部分,从研究目的与意义,学术界研究状况和本研究的重点与创新点等若干层面凸显元朝蒙古族动物保护意识的研究价值。 第二部分,通过对当时蒙古高原相关的自然地理环境、历史文化背景、生产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的史料分析,表明元朝蒙古族动物保护意识是当时自然地理环境、文化历史背景、生产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在蒙古族精神层面上的观念反映。 第三部分,主要分析了蒙古族对牲畜的保护,对马、牛、驼、羊等“五畜”的牧养方法各有不同。从用约孙和各种习俗保护牲畜,到制定保护牲畜的成文法是动物保护意识提升的表现。元朝设有专门的牧养机构和专门的饲养人员。这对元朝牲畜的保护和发展都是有利的。 第四部分,主要分析蒙古族对野生动物的保护,野生动物是蒙古族生产生活原料的重要补充。蒙古族的围猎总是以放生结束。当时的蒙古族认为“取有时”、“地有禁”,对狩猎有明确的禁猎期和禁猎区的划分。严禁在动物繁殖的季节狩猎,大范围的围猎只能在冬季进行。严禁在禁猎区内捕猎野生动物。为防止人们无节制地射猎野生动物,元朝政府设置了专门的打捕机构来掌管狩猎之事。从关于附属国进贡珍禽异兽的记载中可知蒙古族统治者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第五部分,主要分析了元朝蒙古族动物保护意识的特点、历史传承及其当代的启示价值。元朝蒙古族动物保护意识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历史传承的悠久性、宗教色彩、民族性和国家意志性等特点。元朝灭亡后明朝和清朝政府在动物保护方面对元朝采取的政策和法律方面都有所传承。面对当今动物生存环境的严峻现实和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对动物的伤害,我们不能忽视当前所面临的环境危机。通过对历史资料做哲学分析,蒙古族动物保护意识的许多优良传统,能给我们提供更多有益的借鉴,在今天仍有其独特的价值。
【关键词】:元朝蒙古族 生态存在 取有时 地有禁 动物保护意识
【学位授予单位】:内蒙古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K247;S863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一、元朝蒙古族动物保护意识的研究价值10-18
- 1.1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10-11
- 1.1.1 研究目的10
- 1.1.2 研究意义10-11
- 1.2 研究状况11-17
- 1.2.1 相关史料11-13
- 1.2.2 相关著作13-15
- 1.2.3 相关论文15-17
- 1.3 研究重点与创新点17-18
- 1.3.1 研究重点17-18
- 1.3.2 创新点18
- 二、元朝蒙古族动物保护意识形成的缘由18-31
- 2.1 自然地理环境18-22
- 2.2 历史文化背景22-24
- 2.3 生产生活方式24-29
- 2.4 宗教信仰29-31
- 三、元朝蒙古族对牲畜的保护31-41
- 3.1 元朝蒙古族牧养的牲畜31-36
- 3.2 以法典形式提升对牲畜的保护36-39
- 3.3 专门的牧养机构39-41
- 四、元朝蒙古族对野生动物的保护41-52
- 4.1 围猎放生41-43
- 4.2 禁猎期(取有时)43-44
- 4.3 禁猎区(地有禁)44-46
- 4.4 禁止猎杀的动物46-48
- 4.5 专门的打捕机构48-49
- 4.6 附属国进贡的珍禽异兽49-52
- 五、元朝蒙古族动物保护意识的传承价值52-63
- 5.1 元朝蒙古族动物保护意识的主要特点52-55
- 5.1.1 元朝蒙古族动物保护意识具有地域性52-53
- 5.1.2 元朝蒙古族动物保护意识具有历史传承的悠久性53
- 5.1.3 元朝蒙古族动物保护意识具有宗教色彩53-54
- 5.1.4 元朝蒙古族动物保护意识具有民族性54-55
- 5.1.5 元朝蒙古族动物保护意识具有国家意志性55
- 5.2 元朝蒙古族动物保护意识的历史传承55-58
- 5.2.1 明朝对元朝蒙古族动物保护意识的传承55-57
- 5.2.2 清朝对元朝蒙古族动物保护意识的传承57-58
- 5.3 元朝蒙古族动物保护意识的启示价值58-63
- 5.3.1 动物生存环境的严峻现实59
- 5.3.2 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对动物的伤害59-60
- 5.3.3 宗教中对动物保护的积极成分60
- 5.3.4 动物保护与政府职责60-61
- 5.3.5 动物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61-63
- 参考文献63-70
- 附录1:元朝版图70-71
- 附录2:元及各汗国简图71-72
- 附录3:元朝行省简图72-73
- 致谢73-74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7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包庆德;论生态存在与生态意识[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2 铁牛;张秋良;杨慧敏;萨如拉;郑小贤;;蒙古族自然观对现代环境保护的启示[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3 王孔敬;佟宝山;;论古代蒙古族的生态环境保护[J];贵州民族研究;2006年01期
4 张执中;地理环境与人类历史的关系——如何思考环境的制约问题[J];世界历史;1986年07期
5 侯文蕙;环境史和环境史研究的生态学意识[J];世界历史;2004年03期
6 宝贵贞;蒙古族传统环保习俗与生态意识[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2年01期
7 波·少布;蒙古族的自然神与自然崇拜[J];黑龙江民族丛刊;1994年04期
8 色音;萨满教与北方少数民族的环保意识[J];黑龙江民族丛刊;1999年02期
9 马桂英;;蒙古族草原文化生态哲学论[J];理论研究;2007年04期
10 马桂英;;蒙古族游牧文化中的生态意识[J];理论研究;2008年04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邸永君;[N];中国民族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乌日陶克套胡;蒙古族游牧经济及其变迁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2 吉尔嘎拉;游牧文明:传统与变迁[D];内蒙古大学;2008年
3 冰梅;蒙古族传统生态文化之动物学溯源[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昆;蒙古族古代生态文化的现代价值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2 李其木格;五畜均衡对内蒙古草原生态保护之作用[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3 敖特根花;从生态视角探析蒙古族水文化[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4 格根塔娜;蒙古族自然禁忌探析[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5 张兰兰;中国野生动物狩猎立法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5年
6 王紫萱;古代蒙古族生态文化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7 韩菲;蒙古族游牧生态伦理观的哲学分析[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6年
8 巴拉吉;游牧经济的生态功能及其启示[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6年
9 宋小飞;畜牧生计的可持续之道[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10 陈大庆;古代蒙古民族草原生态法律观探析[D];内蒙古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7677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7677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