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注《资治通鉴》断句疑误
本文关键词:胡注《资治通鉴》断句疑误
【摘要】:《资治通鉴》卷一百七十三"陈纪七宣帝太建十一年"中记载:"周主从容问译曰我脚杖痕谁所为也对曰事由乌丸轨宇文孝伯因言轨捋须事。"中华书局1976年版对于此句的断句与胡三省关于此句的注解并不一致。根据史料判断,胡三省的注解欠妥,中华书局版的断句应该是正确的。
【作者单位】: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关键词】: 《资治通鉴》 胡三省 陈纪七
【分类号】:K204.4
【正文快照】: 《资治通鉴》卷一百七十三“陈纪七宣帝太建十一年”中,“周主从容问译曰:‘我脚杖痕,谁所为也?’对曰:‘事由乌丸轨、宇文孝伯。’因言轨捋须事。”但是胡三省在“因言轨捋须事”下注云:“宇文孝伯何出此言也!欲自求免死耶?然终于不免也。”[1](卷12,p.5394)按此注解,这句话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高鑫;;论“通经致用”的经学传统[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2 孔祥军;;曹操政治战略核心研究——以“挟天子以令诸侯”为考察中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3 李德新;;唐代火灾及防治措施[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4 方胜;罗芳芳;;“九华四俊”考[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5 雷静;;历史时期新疆地区农业灾害发展述略[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8期
6 高楠;宋燕鹏;;墓田上诉:一项南宋民间诉讼类型的考察[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7 王成胜;;汉灵帝私敛考述[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8 田志光;;宋朝士大夫“以法治国”观论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9 沈世培;;《资治通鉴》唐建中元年两税法材料辨误[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10 沈晓燕;;傅玄的人格特质及其诗文体悟[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晓明;;西晋后期嗣君之争考论[A];汉唐社会经济与海盐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黄玉顺;;孟子正义论[A];儒学的当代使命——纪念孔子诞辰256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一册)[C];2009年
3 霍宏伟;;隋唐洛阳东城形制布局的演变[A];文化传承与历史记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邬国义;;关于墨海书馆一首诗的诠释[A];近代中国(第十六辑)[C];2006年
5 陈建森;;张九龄《曲江集》敕书的文史价值——开元二十二年至二十四年突骑施苏禄侵犯四镇个案探究[A];唐代文学研究(第十二辑)[C];2006年
6 蓝岭;姚乐音;;盘王碧渡海漂失传说辨析[A];畲族文化研究(上册)[C];2003年
7 冯培红;;论晚唐五代的沙州(归义军)与凉州(河西)节度使——以“河西”观念为中心的考察[A];常书鸿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文集[C];2004年
8 杨富学;;回鹘文摩尼教诗歌及其审美特征[A];百年敦煌文献整理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册)[C];2010年
9 曾智安;;梁鼓角横吹曲杂考[A];乐府与诗歌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乐府学(第三辑)[C];2007年
10 赵立新;;梁代的聚书风尚——以梁元帝为中心的考察[A];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回顾与探索——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尉博博;春秋大都耦国政治现象剖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史兵;唐代长安城军事防御体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武波;元代法律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邹春生;王化和儒化:9-18世纪赣闽粤边区的社会变迁和客家族群文化的形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杜学元;社会女性观与中国女子高等教育(先秦至晚清)[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7 曾超;巴人尚武精神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8 杨会永;《佛本行集经》词汇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9 侯经川;基于博弈论的国家竞争力评价体系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10 王锦秀;《植物名实图考》中一些百合科植物考证兼论茄子在中国的栽培起源和传播[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平;方干及其诗歌论稿[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赵立光;“说岳”题材小说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靖;西汉昭宣时期乐府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李桂峰;传统民本思想的理论品质与现代转型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方浩然;韩愈道德思想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6 刘昌顶;以人为本的哲学视角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7 李成学;吕夷简评传[D];湘潭大学;2010年
8 朱亚兰;王安石咏史诗与北宋中期政治[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徐彦峰;“权力的合理架构”:论中国封建社会的君臣关系[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尹乐;《赤雅》与明代广西民俗[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良芳;;从胡注《资治通鉴》看司马光的著史精神[J];文教资料;2010年01期
2 李云;《资治通鉴》史文勘误[J];洛阳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3 林嵩;;南宋《通鉴》注考论[J];古代文明;2007年01期
4 大可;史学名著通俗化的又一尝试──《资治通鉴新编》评介[J];安徽史学;1994年04期
5 陈国本;再评胡三省论《通鉴》书法[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6 陈国本;;《通鉴大辞典》自序[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3年03期
7 张群;;陈汉章批校本《资治通鉴》和《续资治通鉴》考述[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9年04期
8 冯惠民;《通鉴》胡注略论[J];史学月刊;1983年06期
9 陈国本;;《通鉴胡注辞典》等三书的说明[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9年04期
10 蔡克骄;;论胡三省在浙东史学中的地位[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克均;;胡三省逝世七百年祭[A];浙江史学论丛(第一辑)[C];2004年
2 胡克均;;《通鉴》胡注析微[A];浙江史学论丛(第一辑)[C];2004年
3 胡阿祥;;蒋山、蒋州、蒋王庙与蒋子文崇拜[A];南京区域文化与旅游产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4 赵凯;;汉魏之际“大冀州”考[A];燕赵历史文化研究之三·冀州历史文化论丛[C];2009年
5 杜文玉;梁丽;;五代时期畜牧业发展状况初探[A];唐史论丛(第十辑)[C];2008年
6 万绳楠;;论黄白籍、土断及其有关问题[A];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4年
7 吕一飞;;板io蛮略论[A];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4年
8 周桂钿;;研究中国哲学必须研究社会现实[A];“中国名辩学与方法论研讨会、道家与西方研讨会、冯友兰哲学思想研讨会”优秀论文精选[C];1998年
9 唐士志;贺云翱;;六朝“西州城”史迹考[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六辑)——中国古都学会第十六届年会暨莒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10 李子龙;;李白诗中的姑孰、牛渚考[A];中国李白研究(2005年集)——中国李白研究会第十一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磊明;胡三省与浙东学派[N];宁波日报;2005年
2 赵玲;《资治通鉴》古书之谜[N];人民法院报;2011年
3 潘振同;精心打造我国城市的《资治通鉴》[N];中国档案报;2004年
4 汪受宽;划时代的史学丰碑——《资治通鉴》[N];光明日报;2001年
5 李树柯;毛泽东把《资治通鉴》读了十七遍[N];人民政协报;2002年
6 胡克均;《通鉴》胡注析微[N];光明日报;2002年
7 姚玲燕 吕毅;千古人物数风流[N];山西日报;2003年
8 本报记者 封铭;慎启学术大工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9 刘合心;说不尽的司马光[N];发展导报;2005年
10 将芜;读史何为[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尹佳涛;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政治思考[D];南开大学;2010年
2 傅骏;金元通鉴学之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3 魏俊杰;十六国疆域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宁;《汉语大词典》收录《资治通鉴》词语补正[D];中南大学;2010年
2 贾一平;《通鉴》胡注军事史论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后武;胡三省《资治通鉴音注》文献学成就[D];安徽大学;2007年
4 刘加志;司马光的华夷观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5 徐风;论中国哲学经世致用传统[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6 韩勇;司马光与《资治通鉴》[D];山东大学;2008年
7 韩丽敏;典籍英译中连接词的添加[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8 林英;刘恕及其史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9 王元元;《朝野佥载》的史料价值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10 赵萍;《资治通鉴》史源学考察(以唐玄宗、肃宗朝为中心)[D];吉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8271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8271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