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宋代茶法的制定
本文关键词:论宋代茶法的制定
【摘要】:宋代茶法涵盖了宋廷为调整、干预和管理在茶的生产、经营等过程中产生的经济关系并为实现经济利益而制定的各种形式的法律,其制定与变更遵循一定的程序,而官员奏议作为其重要的立法建议对茶法制定的程序有重要影响。宋代茶法并无统一的法典,内容也只能散见于各种形式的法律中,再由现代学者按照现代的法律部门的分类统一整理。另外,史籍有关茶法的记载中有很多官员的奏议与讨论,本文以官员奏议为切入点,通过官员茶法奏议的搜集,结合奏议官员身份的区分,分析官员奏议推动下的茶法依托的法律形式及效力,整理宋代茶法制定和变更的程序,分析该程序形成的相关背景与运作的实际效果,进而归纳该程序的特点与得失。 本文引言部分对宋代茶法的议题的由来作了一定的阐述,介绍了宋代商品经济繁荣的总体定位,推出茶业经济的发展引起政府管理层的重视,结合宋代立法总的特点,提出本文对宋代茶法的制定的切入点。正文部分分为四章。第一章对前人研究进行综述,介绍了与本文研究内容相关的通史、断代史方面的研究状况,归纳在宋代茶法制度内容方面以及茶业经济状况的既有学术成果,并提出本文研究的史料来源与依据,进而提出本文研究新的视角。第二章分为三节,是本文分析的基础章节,首先介绍了茶法的几种存在形式,然后以整理宋代各朝官员茶法奏议的内容为基础,对这种形式的茶法作了定性的探讨,进而提出这种法律形式定性下的茶法制定程序。第三章分为两个部分,在第二章的基础上分析、归纳了奏议到茶法的制定程序,并结合奏议官员身份的分类对其在茶法制定程序中的不同作用进行分析。第四章是对茶法制定程序的归纳与总结,分别从茶法制定的指导思想、制定程序与效果三个方面对茶法制定的程序的特征进行了阐述。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少许余论。
【关键词】:宋代茶法 制定程序 官员奏议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K244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7
- 引言7-9
- 第一章 前人研究综述9-11
- 第二章 茶法的制定与茶法奏议11-34
- 第一节 茶法的一般形式11-13
- 第二节 奏议之于茶法制定13-31
- 一、太宗朝茶法之议13-15
- 二、真宗朝交引法之议15-18
- 三、仁宗朝见钱、贴射法之议18-23
- 四、仁宗朝通商法之议23-25
- 五、神宗、哲宗朝蜀茶之议25-28
- 六、徽宗朝政和茶法之议28-30
- 七、南宋茶法之议30-31
- 第三节 奏议获允法律形式的认定31-34
- 第三章 奏议到茶法制定的程序34-40
- 第一节 茶法立法的程序——结合法律形式34-35
- 第二节 奏议官员对茶法制定的影响差异分析35-40
- 一、三司、户部等财政官员35-36
- 二、台谏官员36-37
- 三、宰执类官员37-39
- 四、地方官员及其他39-40
- 第四章 茶法制定程序的特征40-45
- 第一节 制定目标:朝廷利求与民生之平衡40-41
- 第二节 制定程序:广采奏请而轻率立法41-42
- 第三节 制定效果:适时之利失于多变42-45
- 结语45-46
- 注释46-52
- 参考文献52-55
- 后记55-5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玉伟;《绥远奏议》简评[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1997年01期
2 孔繁敏;;赵汝愚《国朝诸臣奏议》初探(下)[J];文献;1989年02期
3 顾吉辰;;略论《历代名臣奏议》的历史价值[J];学术月刊;1992年07期
4 谢玉杰,唐景绅;《杨一清集》前言[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5 霍蕴夫;;历代奏议刍言[J];语文学刊;1988年04期
6 赵正群;《四库全书总目·包孝肃奏议十卷》勘误[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04期
7 邓孔昭;陈编《刘壮肃公奏议》的若干问题[J];台湾研究集刊;1995年Z1期
8 白拉都格其;清末蒙古王公图强奏议概论[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7年04期
9 郭艳菊;;唐代奏议文研究述略——1980年以来的情况[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10 张光华;;古代奏议演变简论[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孟庆阳;;唐前奏议文体的发展演变及其特征[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曹家齐;;“嘉yP之治”问题探论[A];宋史研究论文集第十辑——中国宋史研究会第十届年会及唐末五代宋初西北史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陈绛;;陈宝琛的近代化思想与事业[A];近代中国(第五辑)[C];1995年
4 乔吉;;阿勒坦汗与明朝之间的佛教关系[A];蒙古史研究(第八辑)[C];2005年
5 谢放;;张之洞与汉阳铁厂[A];近代中国(第七辑)[C];1997年
6 王贵忱;;张之洞创办广东钱局考略[A];中国钱币论文集(第三辑)[C];1998年
7 马学华;;功昭青史益留后人——张之洞阻止澳门永久割让的历史贡献[A];历史与现实论稿[C];1991年
8 胡淑芳;;说“风清骨峻”议南宋公文[A];中国当代秘书群星文选[C];1999年
9 永tb;;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蔡忠惠集[A];蔡襄及其家世——纪念蔡襄诞辰975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4年
10 吴丽娱;;《显庆礼》与武则天[A];唐史论丛(第十辑)[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泰宇;《奏议类编》“文”“字”俱佳[N];中国商报;2004年
2 刘燕;清代御史吴鹏南奏议奖励官民植树[N];中国档案报;2004年
3 广西师范大学 莫道才;一个被忽略的细节[N];光明日报;2007年
4 记者 彭加权;百年老报现身芦山老宅[N];雅安日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红娟;一本书的畅销与一个社的成长[N];中华读书报;2003年
6 记者 姜泓冰;360册《全宋文》汇聚一代文章[N];人民日报;2006年
7 吴宇;包公后人续家谱,遗训言犹在耳[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8 段德兴;孙博;中国报纸史话[N];中国档案报;2005年
9 赵福增;马尾———船政文化的摇篮[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4年
10 记者 余传诗;《全宋文》历时20余年编纂完成[N];光明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启才;汉代奏议的文化意蕴与美学阐释[D];复旦大学;2004年
2 宋春;宋代茶俗与行业经济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3 白晓霞;南渡三宰相研究(1127-1138)[D];暨南大学;2006年
4 韦祖松;北宋国家安全问题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5 钟书林;《后汉书》文学论稿[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6 侯俊云;雍正朝东南海疆治理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7 邱雪静;清入关前文馆、内三院述论[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8 肖宗志;候补文官群体与晚清政治[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9 高德罡;晚清军工企业管理机制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10 苗月宁;清代两司行政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盈;论宋代茶法的制定[D];复旦大学;2011年
2 方丽华;明代洪武年间奏议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3 侯璐;唐代奏议文语言特点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4 王德领;《历代名臣奏议》(宋代部分)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5 代颖慧;白居易奏议初探[D];黑龙江大学;2012年
6 刘京;《陆宣公集》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7 唐忠敏;宋初奏议中的套语现象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
8 包淑梅;清末蒙古王公与满汉大臣新政筹蒙奏议对比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4年
9 张天城;陆贽与苏轼奏议比较研究[D];辽宁大学;2012年
10 盖晓霞;汉代奏议类文体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8289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8289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