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劭著述考论
发布时间:2017-09-11 06:01
本文关键词:应劭著述考论
【摘要】: 东汉学者应劭是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的文献家和名物学家。他博学多识,勤于著述,撰有《风俗通义》、《汉官仪》、《汉书音义》等多种著作,内容涉及历史、官职、民俗、礼仪、姓氏等领域。《风俗通义》是我国古代最早记录风俗的文献,《汉官仪》全面著录了汉代官制、礼仪事项,《汉书音义》为我们研究《汉书》提供了宝贵的材料,在训诂学上也有很大的价值。这些文献都流传甚广,并为多种后世书籍征引,为我们研究汉代社会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资料。 本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应劭的儒宦家世、生平和文化情结。这一部分介绍应劭的家世、生平和文化情结。应劭的祖辈都是儒者文人,有才学,以贤、孝闻名,为官者亦清廉正直。其父应奉曾任武陵太守、司隶校尉,积极兴办学校,移风易俗,写了不少著作,如《汉书后序》、《感骚》、《汉事》、《洞序》等,皆已佚。应劭生活在东汉末期,儒学教育和家庭熏陶给了他深刻影响,使他具有浓厚的传统文化情结。面对社会动荡对传统文化的破坏,这种情结更是格外强烈。于是他以拯救文化为己任,在仕宦的同时展开了自己的一系列著述。他希望维护封建秩序,巩固汉家礼仪,使传统文化得到文献收藏而流传后世、发扬光大。 第二部分,应劭著述考疏。应劭著述近十种,在流传的过程中逐渐散佚,都没有得到完整的保存。其中,现今所见到的《风俗通义》、《汉官仪》、《汉书音义》残缺不全,有的是从征引这些著述的后世文献中辑佚而来,且《汉书音义》附于《汉书》之后。本部分在前人辑佚、研究的基础上论述三种文献的流传现状、主要版本、著述宗旨、历代评价,《汉官仪》的书名问题以及它同两《汉书》表志的比较等问题。另据有关资料记载,应劭还著有《汉官注》、《中汉辑序》、《驳议》、《十三州记》、《地理风俗记》等体例、内容各异的文献,现已不传。 第三部分,应劭著述的文献价值。从史料价值、训诂价值和文学价值三个方面进行考察。在史料价值方面,研究汉代的史学、朝廷制度、百官仪式、社会风俗、地理沿革等,都需要应劭著述作参考;后世学者为《史记》、《汉书》、《后汉书》、《续汉书》等古籍作注,也多大量引用应劭语;应劭首先记录了《方言》的作者是扬雄,保存了佚书的珍贵资料,并撰述了风俗学史上第一部重要的风俗专著,收藏了丰富的风俗内容。训诂价值主要体现于《汉书音义》,该书在训诂上的突出贡献,表现在训诂的方法、术语、内容和影响等方面,是汉代训诂学兴盛的有力证据。以《风俗通》为主,文学价值主要有:丰富多姿的题材、通俗简练的语言描述等方面。 作为汉代文化的传承者,应劭功不可没。他以其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留给了后人一笔宝贵的财富。其中,他独特的贡献表现在他把撰述角度侧重于社会礼仪、习俗方面,使得汉以前及汉代的风俗得以整齐、规范、延续。可以这样说,应劭著述是中国古代尤其是封建社会初期风俗史上集大成者。不仅如此,应劭著述在研究汉代历史、文化、政治等方面也占有重要的地位,为多种官私目录收录。这些成就使他成为一位杰出的文献家,对中国文献和文化有着不可低估的重要贡献。
【关键词】:应劭 文化情结 著述 考论 文献价值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K234
【目录】:
- 中文摘要6-8
- ABSTRACT8-10
- 第一部分 应劭的家世、生平和文化情结10-21
- 一、应劭的儒宦世家背景10-13
- (一) 儒宦世家10-11
- (二) 应劭父应奉及其著述11-13
- 二、应劭所处的社会背景13-14
- 三、应劭的生平和文化情结14-21
- (一) 应劭的生平事迹14-15
- (二) 应劭的文化思想情结15-21
- 第二部分 应劭著述考疏21-33
- 一、《风俗通》21-25
- (一) 《风俗通》的流传现状21-22
- (二) 《风俗通》的主要版本22
- (三) 《风俗通》著述宗旨与引书概况22-23
- (四) 《风俗通》的历代评价23-25
- 二、《汉官仪》25-31
- (一) 《汉官仪》书名问题26-27
- (二) 《汉官仪》的四种辑文版本27-28
- (三) 《汉官仪》与两《汉书》百官表、志的比较28-31
- 三、《汉书音义》31
- 四、《<汉官>注》31
- 五、《中汉辑序》31
- 六、《驳议》31-32
- 七、《汉仪》32
- 八、《十三州记》、《地理风俗记》32-33
- 第三部分 应劭著述的文献价值33-52
- 一、史料价值33-44
- (一) 补充了研究史书的重要参考资料33-35
- (二) 首先记录了《方言》的作者是扬雄35-36
- (三) 保存了佚书的珍贵资料36-37
- (四) 撰述了多彩的社会风俗37-43
- (五) 提供了地理考察资料43-44
- 二、训诂价值44-49
- (一) 《汉书音义》的训诂方法45-46
- (二) 《汉书音义》的训诂术语46-49
- 三、文学价值49-52
- (一) 丰富多姿的题材特色49-51
- (二) 通俗简练的语言描述51-52
- 结论52-53
- 注释53-55
- 参考文献55-58
- 后记58-59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59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潘超;应劭《风俗通义》汉代风俗述略[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林鹤韵;《风俗通义》述评与文献学价值初探[D];复旦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8289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8289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