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代救济制度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3 06:31
本文关键词:周代救济制度研究
【摘要】: 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救济制度的初步形成时期,对此研究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中国社会救济制度的发展脉络。国内外学者虽对此进行过大量的研究,但多数把整个先秦时期看作是一个固定的阶段来论述,忽略了救济制度本身在先秦时期的发展变化过程。本文在前辈学者研究的基础之上,对先秦时期尤其是周代的救济制度进行细致分块研究,旨在勾勒出救济制度在周代各个阶段的具体情况及发展脉络,以期对先秦时期的社会制度的研究有所裨益。 文章主体分为三大部分: 在第一部分中,笔者通过对西周救济情况的具体分析,研究了救济制度产生的原因及具体的救济表现,据此分析出西周存在政治性国家救济和血缘性家族救济两种情况的救济;而西周时期家国不分的这一特定状况决定了贯穿于西周救济制度中起主导作用的是血缘关系而非阶级关系,这同时也是西周救济制度的一大特色。 第二部分,笔者紧扣住春秋时期是大变革时代的这一历史特点,引用了大量的史料,论证了这一时期救济制度的特点。它一方面存在对西周血缘关系救济的延续,同时也掺杂进了一系列目的性的政治关系救济,是不同于以往的新情况。笔者认为这一情况的出现是与春秋时期国家政权由血缘关系到地缘关系的嬗变密切相关的。而终春秋之世,这一变化也未完成,因而导致了春秋时期救济制度呈现出延续与发展并存的特点。 第三部分论述的是战国时期救济制度的基本成型。在这里,笔者通过对战国时期新情况的分析,从血缘关系的消亡、家族的瓦解,断定以往存在的血缘性的家族救济衰亡。而伴随着新型国家政权的纷纷建立,纯粹政治性的救济制度也随之完善,成为国家维护统治的一项重要制度。同时随个体家庭的纷纷出现,民间的互助救济也就随之出现,并日渐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救济形式。
【关键词】:救济 血缘关系 政治关系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K231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第一章 绪论8-11
- 第二章 西周救济制度概述11-23
- 第一节 西周救济制度的背景分析11-14
- 一 自然灾害频繁发生11-12
- 二 生产力水平低下12-13
- 三 对前代的继承和发展13-14
- 第二节 西周救济的具体内容14-21
- 一 政治关系下的国家救济14-17
- 二 血缘关系下的家族救济17-19
- 三 西周救济制度的属性问题19-21
- 第三节 西周救济制度的现实意义21-23
- 一 西周建国得益于救济21
- 二 维护统治的措施21-23
- 第三章 春秋救济制度的延续及发展23-35
- 第一节 春秋时期对西周救济制度的延续23-28
- 一 政治关系下国家救济23-26
- 二 血缘关系下家族救济26-28
- 第二节 春秋时期救济制度的新发展28-35
- 一 国家救济的临时性、目的性增强28-30
- 二 家施不及国变为及于国30-32
- 三 国与国之间的相互救济32-35
- 第四章 战国救济制度的变革35-44
- 第一节 传统家族救济的衰亡35-37
- 第二节 国家救济的发展37-40
- 一 战国新型国家政体建立37-39
- 二 新型的国家救济出现39-40
- 第三节 民间互助救济出现40-44
- 结语44-45
- 参考文献45-49
- 致谢49-50
-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5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振宏;先秦诸子平均思想研究[J];北方论丛;2005年02期
2 甄尽忠;论两汉时期的地震与赈济[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3 张仁玺;齐鲁先秦诸子的社会保障思想[J];东方论坛;2003年02期
4 甄尽忠;两汉社会救助思想[J];南都学坛;2005年04期
5 刘蓉;春秋依附关系探析[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6 刘厚琴;汉代社会保障体制及其特征[J];开封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7 王卫平;论中国古代传统社会保障制度的初步形成[J];江海学刊;2002年05期
8 杨善群;论春秋战国间的世卿制[J];求是学刊;1988年05期
9 陈业新;两汉荒政特点探析[J];史学月刊;2002年08期
10 王文涛;春秋战国时期优抚思想管见[J];史学月刊;2002年10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辛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杨小召;论西周春秋时期家臣的双重性[D];四川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8420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8420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