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西方汉学研究的误区——以郁白的《悲秋》为例
本文关键词: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西方汉学研究的误区——以郁白的《悲秋》为例
更多相关文章: 自我认同危机 现代性 自我意识 中国思想 自然观 汉学研究 中国文人 中国文化 西方汉学 中国诗歌
【摘要】:正西方汉学因其所携带的西方理论优势,以及其域外的视野,常常能够在关于中国的研究中提出洞见,而且,中国现代的学术发展本身也是在西方汉学的影响下展开的,西方学术理论经由汉学影响中国本土的学术研究更是史学界的一个重要课题。(1)但是,西方汉学仍然有其不可避免的误区,后殖民
【作者单位】: 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关键词】: 自我认同危机 现代性 自我意识 中国思想 自然观 汉学研究 中国文人 中国文化 西方汉学 中国诗歌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二十世纪下半叶西方汉学家的中国美学研究”成果,编号09CZW010
【分类号】:K207.8
【正文快照】: 西方汉学因其所携带的西方理论优势,以及其域外的视野,常常能够在关于中国的研究中提出洞见,而且,中国现代的学术发展本身也是在西方汉学的影响下展开的,西方学术理论经由汉学影响中国本土的学术研究更是史学界的一个重要课题。(1)但是,西方汉学仍然有其不可避免的误区,后殖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們;《道德经》与生态美学[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2 贺明华;林徽因小说《九十九度中》的现代性[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3 税海模;郭沫若人格流变简论[J];郭沫若学刊;2002年03期
4 刘铁芳;生命情感与教育关怀[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05期
5 马和民;论当前中国社会化资源的亏空——关于我国儿童和青少年生存状况的深重忧思[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6 胡秋银;西晋士人隐逸观[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7 贺晓星;零度的写作与零度的课程——论“后现代”教育社会学之意义与可能[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8 何言宏;“知青作家”的身份认同——“文革”后知识分子身份认同的历史起源研究[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9 云慧霞;宗白华美学与德国生命哲学[J];求是学刊;2003年03期
10 潘璐;;北村:价值向度重构的尴尬[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红霞;唐代隐逸风尚与诗歌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2 何玉兴;社会群体沟通平衡问题学理资源探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3 陈定家;论市场语境下的艺术生产[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4 傅书华;蓦然回首[D];河南大学;2004年
5 易崇辉;时间的线团[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韦清琦;走向一种绿色经典:新时期文学的生态学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4年
7 李小均;纳博科夫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8 刘永春;在后现代性的地平线上[D];山东大学;2005年
9 吴妍妍;作家身份与城乡书写[D];苏州大学;2006年
10 周瑾;多元文化视野中的身体[D];浙江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正海;魏晋自然观与山水诗歌[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2 许宏香;“味”:古典美学范畴中感官用语的个案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4年
3 刘玮;浅谈诗歌与自然的关系[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4 刘长雪;隐逸与南朝山水诗[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胡北苑;我国版权侵权问题探源[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6 王涛;老舍的基督教观念及对其小说的影响[D];曲阜师范大学;2005年
7 贺明华;林徽因小说现代性阐释[D];安徽师范大学;2005年
8 时凤玲;郭熙山水画美学探析[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9 孙瑜;走向生命自由的“散步美学”[D];苏州大学;2005年
10 孔瑞珠;青春岁月的自由言说[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樊宝英;;德国汉学家顾彬跨文化研究平议[J];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家范;;历史检讨的视域及其多义性[A];时代与思潮(7)——20世纪末的文化审视[C];200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王学泰;探秘皇权,解读历史[N];南方周末;2008年
2 本报记者 刘波 实习记者 张晶;“这个觉醒中的巨人,,它和世界是什么关系?”[N];经济观察报;2007年
3 汤一介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体用一源”:多元现代性阐释新视角[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4 钱林森;天朝何遥远[N];文艺报;2007年
5 余世存;向世界介绍我国历史的一本书[N];云南政协报;2007年
6 葛兆光;揽镜自鉴:从域外汉文史料看中国[N];光明日报;2008年
7 复旦大学历史系 张仲民;海外汉学掀起新文化史研究热[N];社会科学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李邑兰;“国家进入繁盛期,就没必要过于强调民族对抗历史了”[N];南方周末;2010年
9 本报驻京记者 王乐;“仿汉学”更容易出活儿?[N];文汇报;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吕杰;“晚期帝制中国”与“早期现代中国”[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8829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8829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