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学者视野中的美国汉学研究
本文关键词:民国学者视野中的美国汉学研究
【摘要】:在民国学者看来,美国汉学显然无法同法德日等国的汉学相提并论,但美国汉学界稍有影响的汉学新著出版后,即有民国学者撰著书评进行引介和评述。考察这些书评,不难发现在民国学者看来,美国汉学存在诸如研究者的中文修养薄弱、解释和译注史料时常存误解误译、材料搜集和材料审别难以博雅以及观点或结论常如隔雾看花,难求其情真理得等局限。美国汉学固然存在不少缺陷,但在民国学者看来仍有可取之处,如公开合作之精神、新颖之视角和方法、重视组织结构与系统性、冷僻领域和材料之注意等。面对海外汉学著述,民国学者坚持一种批判研究的态度,在充分注意其局限之同时,尽可能挖掘有助于中国学术之可取处。民国学者对待美国汉学的这种批判研究的态度及其所撰书评,对当下中国学界而言不能不说是一剂清醒剂。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科学部;
【关键词】: 民国学者 美国汉学 汉学研究 书评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2CZS004)
【分类号】:K207.8
【正文快照】: 在民国学者看来,肇始于19世纪中期来华传教士的美国汉学显然无法同法德日等国的汉学相提并论。1920年代李思纯言道:“西人之治中国学者,英美不如德,德不如法。”[1]1940年,梁盛志亦如是言道,“美人之治汉学,视欧人为后进。”[2]17虽然如此,美国汉学仍为民国学者所关注。夏德(F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吴原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海外中国学研究[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09年02期
2 葛兆光;;从学术书评到研究综述——与博士生的一次讨论[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3 雷海宗;书评——Kenneth Scott Latourette,The Chinese,Their History and Culture.[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35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建军;蒋廷黻的外交史观[J];安徽史学;2000年03期
2 王天根;;史学框架与史学求真的限度——兼论西方中心论到中国中心论的史学转向[J];安徽史学;2011年05期
3 张西勇;张伟娜;;浅析转型期我国农民信仰缺失问题[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8期
4 何晓晔;;《独立评论》成功之道[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10期
5 孙文竹;;中国近现代对外关系的范式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年04期
6 刘少虎;;历代屯垦绩效对民国新疆的中华民族认同影响研究[J];保山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7 李宏伟;佟训舟;;拉铁摩尔的“中国情结”[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8 李宏伟;佟训舟;;从特纳到拉铁摩尔——边疆史研究的发展[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4期
9 特力更;张骁;;旅游经济对少数民族游牧文化的影响分析——以蒙古族游牧文化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10期
10 付译婷;;费正清对美国中国学的影响[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婉蓉;;费正清对中美关系史研究的特点及其思想变化探因[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9年卷[C];2011年
2 胡志宏;;西方汉学边疆研究的理论取向和价值关怀[A];中外关系史论文集第17辑——“草原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朱华;;简论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政权的政治腐败及其根源——以《唐纵日记》为中心的考察[A];中国现代社会转型问题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4 邓绍根;;浅谈社会责任论在我国的早期传播[A];新闻学论集(第20辑)[C];2008年
5 荣维木;;抗日战争与中国现代化的历程[A];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上卷)[C];2005年
6 张太原;;20世纪30年代自由主义者对国民党的态度——以《独立评论》为中心的探讨[A];中国近代史上的自由主义——“自由主义与近代中国(1840~1949)”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谢慧;;《今日评论》的对美观察[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8年卷)[C];2009年
8 王铭铭;;民族地区人类学研究的方法与课题[A];边疆发展中国论坛文集(2010)·发展理念卷[C];2010年
9 袁剑;;清代中国的“边疆性”及其现代意义[A];边疆发展中国论坛文集(2010)·发展理念卷[C];2010年
10 徐新建;;牧耕交映:从文明的视野看夷夏[A];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人类学高级论坛2009卷[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世明;公元前3世纪—公元4世纪匈奴国家形态的演变[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丛海平;元代军事后勤制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李来容;院士制度与民国学术[D];南开大学;2010年
4 常倩;商周至魏晋南北朝羌人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张润;毛泽东联美抗苏战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杨鹏;中国史学界对日本近代中国学的迎拒[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7 陈应成;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边疆治理理论与实践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冯玉新;界域变动与地方社会[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伊利贵;民国时期西南“夷苗”的政治承认诉求[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10 魏延梅;在自觉、互动和对话中传承民族文化[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鹏;中西早期外交理念比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林硕;从《四库全书》与《百科全书》比较透视十八世纪中欧文化差异[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3 张裕立;《亚洲研究杂志》中的中国学研究(1980-2005)[D];吉林大学;2011年
4 郑良旭;费正清的“中国观”研究(1929-1991)[D];吉林大学;2011年
5 闵韬;保罗·柯文等美国学者关于费正清“冲击—回应”模式的争论[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张颖华;珀金斯的中国学[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张怡;美国学者对中华民国史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杨晓伟;热河驻防八旗生计问题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马宁;民国时期的专家参政[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10 曹培;和硕特蒙古在藏史事述论[D];西藏民族学院;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葛剑雄,曹树基;是学术创新,还是低水平的资料编纂?——评杨子慧主编《中国历代人口统计资料研究》[J];历史研究;1998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贺圣达;近代东南亚的汉学研究[J];云南社会科学;1999年04期
2 黎明;世界汉学研究不可多得的译著——介绍中译《19世纪中叶俄罗斯驻北京布道团人员关于中国问题的论著》[J];理论界;2005年01期
3 郑海燕;荷兰中国研究的主要机构[J];国外社会科学;2005年06期
4 金俊烨;我同北京大学的因缘——《北京大学学报》开办“韩国汉学研究”专栏感言[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6期
5 李同法;;卫三畏与《中国总论》[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6 胡健;汉学研究回顾与展望国际会议在新加坡召开[J];国外社会科学;1992年09期
7 詹伯慧;;弘扬中华文化的盛会——“汉学研究之回顾与前瞻国际会议”综述[J];岭南文史;1992年01期
8 董海樱;;近十年来中国的西方汉学(中国学)研究[J];世界历史;2011年03期
9 傅刚;'98汉学研究国际会议文学分会述要[J];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06期
10 蒋向艳;美国汉学家顾立雅的汉学研究[J];枣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葛夫平;;北京中法汉学研究所的学术活动及其影响[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4年卷[C];2004年
2 熊月之;;海德堡大学汉学研究所[A];近代中国(第九辑)[C];1999年
3 李孝迁;;民国时期国际汉学史研究[A];中外关系史论文集第17辑——“草原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葛夫平;;巴黎中国学院述略[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2年卷[C];2002年
5 熊月之;周武;;迈向繁荣的海外中国学[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上)[C];2004年
6 聂德宁;;(荷兰)包乐史著《巴达维亚华人与中荷贸易》评述[A];中西初识二编——明清之际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文化交流之二[C];2000年
7 王元化;步霍;;“海外汉学丛书”四种[A];时代与思潮(4)——文化传统寻绎[C];1990年
8 徐文堪;;马礼逊及其汉语研究简论[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六辑)[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光辉 厦门大学外文学院;汉学研究·人物史·文化交涉学的纵横交织[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特约撰稿 木叶;王德威 汉学研究趋向融通[N];文汇报;2010年
3 尹锡南 四川大学南亚研究所;印度汉学:从“中国研究”到“中国观察”[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4 马金霞;美国汉学研究网络数据库资源选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5 记者 小白;单一的德国汉学传统已不复存在[N];社会科学报;2011年
6 王立志;积极借鉴各国汉学研究成果[N];人民日报;2010年
7 [英]Naomi Standen 伯明翰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教授 仁可 编译;历史学而非汉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8 张隆溪;在斯德哥尔摩[N];东方早报;2009年
9 ;温儒敏:对汉学研究的姿态和立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10 王筱芸(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荷兰汉学研究与荷属东印度公司密切相关 A close relatioship between East India & Chinese Cluture Study[N];中国图书商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刘秀俊;“中国文化的海外媒介”[D];山东大学;2010年
2 冀爱莲;翻译、传记、交游:阿瑟·韦利汉学研究策略考辨[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孔陈焱;卫三畏与美国早期汉学的发端[D];浙江大学;2006年
4 赵欣;十八世纪英国汉学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5 白云飞;苏联中国学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6 阮洁卿;法国“中国中心”与当代中国研究(1958-)[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7 余夏云;作为“方法”的海外汉学[D];苏州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路;美国汉学家阿灵顿生平及著作研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4年
2 黄卫华;西方汉学的思维方式与知识背景考察[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3 赵晨诗;论美国汉学到中国学的变迁[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4 冯妍;弗朗索瓦·于连汉学研究方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5 何塞(José Miguel Vidal Kunstmann);报道中国:汉学东方主义,,殖民话语以及1850-1864的《北华捷报》[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6 高慧;怀履光及其汉学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7 刘晓;西方汉学家泰山信仰研究述论[D];山东大学;2009年
8 辛欣;试析美国汉学研究的演化及发展方向[D];外交学院;2009年
9 张晓红;德国汉学视角下的中国形象[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上官儒烨;对弗朗索瓦—于连的汉学研究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8908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8908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