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传教士中国想象传统的“异国情调”
本文关键词:西方传教士中国想象传统的“异国情调”
【摘要】:西方传教士的中国历史书写是传教士中国想象传统的一部分。在传教士的中国史书写中,通常具有过度审美倾向,这类似于比较文学形象学中的"异国情调"。文章从异国情调的历史传统和现实语境出发,分析了异国情调从乌托邦向意识形态的转变过程。从18世纪末,在传教士的笔下,中国的版图、人口、自然资源等,成为了可以被西方基督教文明征服的对象。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关键词】: 传教士 异国情调 中国史 基督教
【分类号】:K207
【正文快照】: 西方传教士自入华以来,撰述了大量有关中国历史的文章,这些历史文章反映着传教士的中国想象传统。历史本身是一种文化形态,德国历史学家约恩·吕森将历史文化划分为三个维度:政治维度、认知维度,审美维度。“审美维度探讨的是历史诠释的精神作用以及历史诠释中与人类感官有关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詹文理;张贻发;;从宗教身份到日常道德伦理——儒家文化的现代性转换[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2 吴超平;;雾里看花——论毛姆笔下的中国人形象[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3 杨国强;;中西交冲:19世纪后期的传教和教案[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4 刘燕;;国族认同的力量:论大众传媒对集体记忆的重构[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5 胡克夫;;魏晋南北朝僧诗的历史文化价值[J];河北学刊;2007年05期
6 陈开科;;耆英与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中俄交涉[J];近代史研究;2009年04期
7 柳岳武;;“一统”与“统一”——试论中国传统“华夷”观念之演变[J];江淮论坛;2008年03期
8 张羽佳;;历史·逻辑·偶然:面向偶然的唯物主义[J];江海学刊;2010年04期
9 陈立新;;让历史意识真正出场[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03期
10 汤开建,颜小华;美国传教士哈巴安德在华活动述论[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杨璐;;家园·国族·大同——2008年几台大型电视综艺晚会整合功能探析[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郑显文;;唐代诉讼活动中的翻译人[A];理性与智慧:中国法律传统再探讨——中国法律史学会2007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7年
3 郝时远;;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观念:尊重差异、包容多样[A];文化多样性与当代世界[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卜奇文;清代澳门与广州经济互动问题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2 石元蒙;明清朝贡体制的两种实践(1840年前)[D];暨南大学;2004年
3 董海樱;西人汉语研究述论——16-19世纪初期[D];浙江大学;2005年
4 王冬青;明朝朝贡体系与十六世纪西人入华策略[D];复旦大学;2005年
5 徐文涛;先秦儒家历史哲学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6 邓常春;晚清四川教务教案视野中的官绅民教及其互动(1860-1911)[D];四川大学;2005年
7 颜小华;美北长老会在华南的活动研究(1837-1899)[D];暨南大学;2006年
8 陈辉;论早期东亚与欧洲的语言接触[D];浙江大学;2006年
9 何绍斌;越界与想象[D];复旦大学;2006年
10 教军章;中国近代国民性问题研究的理论视阈及其价值[D];黑龙江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翟杰;明末清初南、北方士人对待西学态度之比较[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张作成;论十九世纪德国实证主义史学的批判性[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3 仲荣慧;论新历史主义小说的人性书写[D];扬州大学;2006年
4 杨恋恋;明刻穆世锡《食物辑要》考略[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周珩帮;对话与重构[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6 张俊梅;试论建国以来我国对西方音乐史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7 刘艳;萨克斯·罗默笔下的傅满洲形象[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8 张小忠;20世纪西方历史相对主义论析[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9 温春蕾;清代珠江三角洲戏剧演出的社会史考察[D];暨南大学;2007年
10 何蓉;以文化批评理论角度浅析“欧洲认同”界定之模糊性和流动性[D];四川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西平;传教士汉学的重要著作[J];读书;2004年11期
2 蒋玉峰,许项发;试论传教士在“西学东渐”中的作用[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6期
3 谷川道雄,李磊;把握中国史内在逻辑 重建中国史研究模式——访(日)谷川道雄教授[J];历史教学问题;2005年01期
4 范作申;日刊介绍宫崎市定著《中国史》一书[J];国外社会科学;1981年06期
5 余丽芬;传教士与近代中国最早的女留学生[J];东南文化;1993年06期
6 陈君静;传教士与海外中国学的创立[J];贵州文史丛刊;1997年04期
7 晨曦;走向新世纪的热切呼唤─—评《二十世纪中国史》[J];广东社会科学;1994年03期
8 汪波;“文化帝国主义”和传教士的行为方式[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6期
9 龚杰;读《剑桥中国史》[J];华夏文化;1995年01期
10 田人隆;一位日本历史学家的心路──读西]嫸ㄉ抖灾泄返娜鲜丁穂J];中国史研究;1995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阎国栋;;帝俄满学的历史与成就[A];多元视野中的中外关系史研究——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2 耿f;;西方汉学界对开封犹太人调查研究的历史与现状[A];中西初识二编——明清之际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文化交流之二[C];2000年
3 荣新江;;梵蒂冈所藏汉籍目录两种简介[A];明清之际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文化交流——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7年
4 宋丙涛;;黄河农耕文明辉煌和衰落的制度性和经济性原因分析[A];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第1卷第2期)[C];2008年
5 熊月之;;牛津学术访问杂记[A];近代中国(第五辑)[C];1995年
6 羽离子;;诹论汉文化圈[A];“东亚汉文化圈与中国关系”国际学术会议暨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书刊简称对照表[A];唐史论丛(第六辑)[C];1995年
8 廖大珂;;宋元时期泉州与欧洲的交流[A];“泉州港与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9 张西平;;欧洲传教士汉学的兴起——以基歇尔和卜弥格为例[A];“近现代东西方文明演进的历史经验”论文集(增编)[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国全求是杂志社原秘书长;也说狼奶人奶与中国史[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张英 实习生 杨艺馨;《剑桥中国史》出版史[N];南方周末;2010年
3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教授 艾尔曼;在全球史中重新思考中国[N];解放日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石岩;老朽的汉学 年轻的汉学[N];南方周末;2007年
5 虞云国;对历史的轻佻与侮慢[N];文汇报;2009年
6 孙小礼;丰富和美化了西方人的生活[N];学习时报;2006年
7 李零;两次大一统(五)[N];东方早报;2010年
8 实习记者 张以瑾;俄罗斯汉学一直靠自己的力量[N];中国教育报;2007年
9 黄敏兰邋(本报书评人);1500—1800年间的中西相遇“伟大”吗?[N];中华读书报;2007年
10 崔玉军;汉学与中国学的源流及性质[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刘艳艳;赖德烈的中国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高慧;怀履光及其汉学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3 彭传怀;论十月革命前俄国大学的中国学[D];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2008年
4 李蓉;论美国的《史记》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孙锡芳;《史记·五帝本纪》可信性研究[D];西北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8933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8933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