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通史论文 >

春秋时期流亡公子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1 11:15

  本文关键词:春秋时期流亡公子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春秋时期 流亡 公子 生活境遇


【摘要】:“流亡”是春秋时期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参与流亡的有天子、国君,也有公子、大夫、士以及一些地位低下者,其中流亡公子有83人。以往的研究多着力于对“流亡”现象的分析总结,缺乏“人”的研究。 “流亡公子”是指流亡外国的国君(包括周天子)二代内的男性直系后裔。公子流亡的直接原因有六种:因国家灭亡或战败流亡、君位争夺失败流亡、政治斗争失败流亡、劝谏国君不听流亡、犯罪流亡和婚姻流亡。其中因君位争夺和政治斗争失败而流亡的公子人数最多,这反映了春秋时期动荡的政治环境。 流亡前的公子因为国君兹亲的缘故,在本国拥有相应的职务和采邑,具有稳定的政治经济基础。公子流亡外国会因其身份,获得官职和采邑,此外,公子流亡时会携带部分财富。极少数没有被收留的公子也会得到国君馈赠的财物。总体上,流亡公子拥有较好的政治经济条件。 史籍只记有四位流亡公子和谋士赵衰的婚姻情况。四位公子的婚姻分别为:陈公子完与国懿仲之女、晋公子夷吾与梁赢、晋公子重耳的三次婚姻(与狄女、齐姜、秦宗女)、齐公子阳生与季姬。流亡公子婚姻有两个特点:一是婚姻的双方都报有获利心理。二是婚姻对流亡公子的前途起重要作用。总之,流亡公子的婚姻充满了浓厚的政治意味。 公子因为家庭出身以及成长环境的缘故,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受其时代以及“流亡”经历的影响,流亡公子的精神风貌大致有四个特点:一、悲苦不堪的心境。二、难以磨灭的贵族意识。三、沉稳警觉的心态。四、浓烈的复仇情结。 流亡公子的从亡人员主要由失势贵族和劳力者组成。流亡公子少则追随数士,多则扈从千人。通过对晋公子重耳从亡人员的构成,君臣关系、报答功臣等几方面的考述,我们得以直观形象地了解春秋时期流亡公子从亡人员的大致情形。 绝大多数公子定居外国,少部分返回母国或被杀害。流亡公子对春秋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政治方面,流亡公子因其特殊身份或突出才干,参与政治活动,从而影响春秋时期的国际格局和历史进程,王孙启助晋国取得城濮之战的胜利,非但晋楚形势为之一变,整个春秋时期的政治大势亦为之变动;经济方面,流亡公子的最大贡献是增加了接收国的人口;文化方面,流亡公子促进了春秋时期文化的交流传播,特别是王子朝携带周室典籍流亡楚国,为楚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此外,流亡公子加速着春秋社会血缘纽带的松驰。
【关键词】:春秋时期 流亡 公子 生活境遇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K225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7
  • 导言7-10
  • 第一章 流亡公子与春秋社会10-19
  • 第一节 何谓流亡公子10-14
  • 第二节 公子流亡的原因14-18
  • 本章小结18-19
  • 第二章 春秋时期流亡公子的政治经济状况19-25
  • 第一节 流亡前公子的政治经济状况19-21
  • 第二节 流亡后公子的政治经济状况21-24
  • 本章小结24-25
  • 第三章 春秋时期流亡公子的婚姻状况25-31
  • 第一节 流亡公子婚姻史实考述25-28
  • 第二节 流亡公子婚姻特点及影响28-30
  • 本章小结30-31
  • 第四章 春秋时期流亡公子的精神世界31-36
  • 第一节 公子的文化素质31-32
  • 第二节 流亡公子的精神面貌32-35
  • 本章小结35-36
  • 第五章 春秋时期流亡公子的从亡人员36-42
  • 第六章 春秋时期流亡公子的结局与影响42-48
  • 第一节 流亡公子的结局42-44
  • 第二节 流亡公子对春秋社会的影响44-47
  • 本章小结47-48
  • 结论48-50
  • 参考文献50-54
  • 附录54-63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63-64
  • 致谢6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准;;春秋时期晋国君位继承制度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1年09期

2 姚晓娟;;论春秋时期家臣来源的多元化[J];兰台世界;2011年13期

3 刘文毅;;从重耳的经历看春秋时期流亡公子的境况[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4 金大伟;;浅析春秋战争作战方式的“诡道”特征[J];理论界;2011年07期

5 孙杰;;从出奔看春秋时期吴、楚交流[J];文史博览(理论);2011年08期

6 周丹;;小议鲁隐公[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7 白松梅;;春秋时期楚王对采邑的控制[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8 吴昌林;陆海银;;论《左传》中勇士的生命观[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5期

9 梁葆莉;赵晓辉;;春秋后期巫臣使吴及《左传》的历史叙述[J];江西社会科学;2011年07期

10 刘云辉;何宏;;益门二号春秋墓文化属性再析及墓主新考[J];文博;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万忠;陆峰波;;晋国的虞坂古道[A];三晋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专集[C];1998年

2 王晓枫;王志华;;晋国军事家先轸[A];三晋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专集[C];1998年

3 何直刚;;两周私属初探[A];河北省历史学会一九八○年年会论文选[C];1980年

4 陈靓;;甘肃东部及陕西西部西周至春秋时期秦人的人种类型与食谱研究[A];中国边疆考古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C];2005年

5 王霄燕;;晋国的法律文化[A];三晋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专集[C];1998年

6 叶行昆;;简述春秋时期的制度思想[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赵荣达;;晋国祁地初探[A];三晋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专集[C];1998年

8 杨英杰;赵东玉;;试论春秋政治格局中的秦[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C];2004年

9 张有智;谢耀亭;;三晋文化的当代价值[A];2010年三晋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10 张巩德;张晓萍;;晋国智氏宗族的灭亡[A];三晋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专集[C];199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霜韦;景公迁都[N];临汾日报;2010年

2 徐义华;评《春秋晋国赵氏研究》[N];中国文物报;2008年

3 杨霜韦;叔虞封唐[N];临汾日报;2010年

4 岳光东;“楚才”如何才能“楚用”[N];人民日报;2011年

5 岳光东;“楚才”如何才能“楚用”[N];安阳日报;2011年

6 黄河;晋国与三晋文化[N];山西政协报;2005年

7 张剑锋;刑鼎的奇怪与不奇怪[N];学习时报;2011年

8 本报记者 杨易锋;春秋淹城看“春秋”[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

9 ;活化历史,时尚与经典的完美结合[N];中国文化报;2011年

10 记者 胡丽丽;《晋国故事》出版[N];临汾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远明;春秋时期司法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2年

2 李沁芳;晋国六卿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3 王准;春秋时期晋楚家族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4 赵晓斌;春秋官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5 尉博博;春秋大都耦国政治现象剖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吴国升;春秋文字研究[D];安徽大学;2005年

7 宁全红;《左传》刑罚适用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8 马卫东;春秋时期贵族政治的历史变迁[D];吉林大学;2007年

9 苏勇;周代郑国史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10 高兵;周代婚姻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成佳妮;春秋晋国历史文学研究[D];青岛大学;2007年

2 吴胜;晋国卿族政治研究[D];山西大学;2008年

3 董霞;春秋时期晋国民族策略探析[D];吉林大学;2011年

4 王俊杰;春秋时期楚国邦交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闫丽环;春秋时期周王室与诸侯国关系研究[D];河南大学;2006年

6 彭泽琴;《春秋三传》中贵族女性形象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9年

7 李兴平;论春秋时期上层社会的婚姻[D];江西师范大学;2002年

8 马兴;春秋时期山西境内的北狄[D];河北师范大学;2004年

9 蔡s,

本文编号:8942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8942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1e6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