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蚕礼制历史与文化初探
本文关键词:先蚕礼制历史与文化初探
更多相关文章: 中国传统文化 蔡祀 文化人类学 先蚕神 亲蚕躬桑 先蚕仪 文化内涵 艺术发生
【摘要】:本文通过对历代皇室后妃亲蚕历史和先蚕礼仪的挖掘梳理,希望达到弘扬传统文化,保护文化遗产的目的。本文主要阐述了历代所祀蚕神的姓名与来历,追溯了中国古代亲蚕躬桑的历史,介绍了历代皇后祭蚕礼仪的发展变化,最后对先蚕礼的规模和次数进行分析,得出两点结论:一是由于祭蚕场所大多位于城外,女子出入不便,作为祭祀与被祭祀者均为女性的先蚕礼不能经常举行也就不足为奇了;二是清代作为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各方面的礼仪典制非常完备,由于统治的需要,满族统治者非常重视汉学文化,承袭了以农桑耕织为主体的汉族传统礼法,亲蚕典礼在清朝不仅没有偏废,反而更为盛大,"为旷世巨仪",这也不失为统治者收拢人心的一种手段。在先蚕礼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其中蚕神故事、先蚕坛建筑、祭祀礼仪等都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作者单位】: 北京市西城区文物保护研究所;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 蔡祀 文化人类学 先蚕神 亲蚕躬桑 先蚕仪 文化内涵 艺术发生
【分类号】:K892.9
【正文快照】: 中国是最早发明养蚕缫丝的国家,有着悠久的养蚕缫丝历史,中国的“丝绸之路”闻名于世。很多专家学者对蚕丝业都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发表了很多的研究成果,主要涉及历史、经济、民俗、考古、文学艺术等方面。历史学方面,有陈娟娟《丝绸史话》①,袁宣萍、赵丰《中国丝绸文化史》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谢倩云;温优华;;中国古代诗词与蚕桑文化[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05期
2 周匡明;;钱山漾残绢片出土的启示[J];文物;1980年01期
3 陶红;张诗亚;;蚕桑文化的符号构成及礼治内涵解析[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周匡明;综论我国古代家蚕选种留种的历^閇J];蚕业科学;1983年04期
2 沈莲玉,周启澄;中国西周以前织物素材、结构和织具的研究[J];中国纺织大学学报;1996年02期
3 戴禾;张英莉;;中国古代生产技术在日本的传播和影响[J];历史研究;1984年05期
4 朱存世,李芳;试析青铜时代贺兰山、北山岩画与欧亚草原丝绸之路的关系——兼论欧亚草原丝绸之路的东段走向[J];宁夏社会科学;2001年03期
5 谭莲英;;论小黄村侗族大歌的演唱形式与艺术风格[J];凯里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6 陈海东;;中国最早的图书形式及其产生年代考[J];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研究;2009年03期
7 陶红;张诗亚;;蚕桑文化的符号构成及礼治内涵解析[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8 徐英;;欧亚草原丝路的贯通及意义[J];艺术探索;2009年02期
9 周匡明;;我国早期蚕业史研究的几个问题[J];中国农史;2011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胡孔发;民国时期苏南工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变迁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2 黄厚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史前文化中的鸟形象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4年
3 李富强;中国蚕桑科技传承模式及其演变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4 谭莉;白裤瑶蚕丝文化的教育价值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温慧舒;基于贵州白裤瑶“蚕丝文化”田野调查的影视人类学阐释[D];西南大学;2011年
2 殷飞飞;蚕桑文化的传承与变迁[D];赣南师范学院;2011年
3 张庆新;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农耕文化探讨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2年
4 黄慧明;蚕丝蛋白肽抗肿瘤与抗氧化作用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周匡明;;钱山漾残绢片出土的启示[J];文物;1980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国华;从文化哲学看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6年05期
2 魏承思;论中国传统文化的改造[J];社会科学;1987年10期
3 冷德熙;;“儒学与传统文化”讲习班纪言[J];哲学动态;1988年01期
4 唐任伍;中国传统管理观念与日本企业管理[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03期
5 陈建才;;对传统文化的理性反思——读《朱子大传——多维文化视野中的朱熹》[J];教育评论;1993年01期
6 权爱淑,崔在莹;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建设[J];呼兰师专学报;1996年04期
7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文化不能混为一谈[J];理论前沿;1996年13期
8 杨谦;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与当代中国公共关系[J];天津纺织工学院学报;1997年06期
9 方毅;世界文化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未来走向[J];求是学刊;1999年02期
10 阎海峰;中国传统文化与创新精神[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承武;;儒家思想为什么能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A];《国学论衡》第一辑——甘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学术论文集[C];1998年
2 李锦全;;博取众长 断以己意——李宗桂《中国文化概论》读后[A];时代与思潮(2)——中西文化冲撞[C];1989年
3 张玉龙;;传统文化与建设新文化[A];历史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C];1995年
4 佐斌;朱小芳;;青少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表征[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8年全国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5 朱小芳;佐斌;;青少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表征[A];“改革开放与心理学”学术研讨会——湖北省暨武汉心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商炜;;老子思想与传统文化[A];历史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C];1995年
7 林其泉;陈慰锭;;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社会主义理想[A];传统文化与先进文化构建[C];2004年
8 傅红春;;“幸福最大化”的不同路径——中美差别的一种解释[A];全国美国经济学会会长扩大会议暨“当代世界经济格局下的中美经贸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朱贻庭;;论文化创新的“原源之辨”——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再创造[A];时代与思潮(7)——20世纪末的文化审视[C];2000年
10 曾炜琴;;传统文化与网络文化的冲突与互动[A];传统文化与先进文化构建[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岳;中国传统的和谐社会观[N];中国审计报;2006年
2 刘修兵;年味怎样才能浓起来[N];中国文化报;2007年
3 沈静芳;握住文化之手[N];内蒙古日报(汉);2007年
4 刘增禄 胡春燕;传统文化中的和谐观及现代价值[N];青岛日报;2007年
5 赵笛;探寻中国传统文化热的背后[N];青岛日报;2007年
6 刘琼 吴焰;文化传播,要市场更要品位[N];人民日报;2007年
7 ;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学的关系[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8 本报记者 皇甫美鲜;中国传统文化“宋词”如何与现代接轨[N];内蒙古日报(汉);2008年
9 查金忠邋实习生 朱元杰;英国爵士在南京开了家“孔子学府”[N];南京日报;2007年
10 孟黎;回眸往事间 正是期待时[N];金融时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莉;中国传统松柏文化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2 吴天智;中国传统文化视域中的和谐观念及其当代转换[D];南开大学;2009年
3 刘艺;镜与中国传统文化[D];四川大学;2002年
4 刘志国;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D];山东大学;2007年
5 陈方刘;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6 周志彬;关于中医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若干问题的探讨[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8年
7 袁德润;当代中国基础教育与文化传统关系再认识[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8 李旭;一个文化资本的生成与运作[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9 王寒松;当代文化冲突与青年文化思潮[D];南开大学;1997年
10 刘海龙;传统“和”文化与和谐社会[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方刘;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经验和教训[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2 李思;媒介推动下的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3 李瑞强;中国传统文化与项目管理的融合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6年
4 朱小芳;青少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表征及其与民族认同感的关系[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5 纪延昌;新中国文化外交的历史轨迹探析[D];山东大学;2008年
6 连燕春;价值的冲突与抉择:论严复与中国传统文化[D];厦门大学;2008年
7 郭盛;中国传统文化中“权变”思想对中国当代社会发展之影响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1年
8 齐晓静;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研究[D];济南大学;2012年
9 王颖;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之道[D];重庆大学;2010年
10 高艳慧;论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的交融[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8953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8953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