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太湖地区士人群体对农业科技进步的贡献
发布时间:2017-09-26 01:20
本文关键词:明清时期太湖地区士人群体对农业科技进步的贡献
更多相关文章: 太湖地区 明清士人 张履祥 农书 农业知识传播
【摘要】:中国古代的农业知识更多的是由士人通过实践总结形成系统的农业知识,尽管老农在古代是重要的农业知识拥有者,但他们并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知识。士人不管是出于治国安邦、个人兴趣、治家之用,把历代的农业知识撰写成了农书,成为农学历史的主体。这些士人有人把它们称为农学家。这些农学家们从不同的途径获得了农业知识,又通过不同的途径把农业知识传播出去,这个过程是很复杂的,尤其在古代信息传送如此落后的情况下。可以说士人达到了自己人生追求,虽然没有通过仕途造福于天下,但通过传播农业知识,也造福了当地百姓。而农书的撰写同样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农业遗产。 首先,在传统社会,士为四民之首。明清之际科举制的发展与成熟导致士人数量剧增,从而群体开始分化,从事不同职业的士人增多。而一些中下层士人则开始以耕读为生,一边在乡里讲学,一边从事农业生产,这种现象在太湖地区大量存在。文章以马一龙、陆世仪、张履祥等为主要的线索,描述了耕读的现象和社会背景。 其次,介绍了太湖地区士人主要的农业思想和技术措施。太湖地区在明清时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农业技术水平领先于其他地区。马一龙、陆世仪、张履祥等撰写的农学著作集中反映了当地技术和农学思想所达到的水平。江南中下层士人对农学以及农业经营思想的系统阐发,为传统农业留下了宝贵的农学知识与经营知识遗产。目前为止,已有多名学者研究这些农业技术知识,内容丰富,涉及广泛。其中农业技术已经详细备至,方方面面。所以对文章研究以三者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内容写作有很大帮助。这部分作了技术、因地制宜、水利、经营等四方面的总结。 再次,文章以马一龙、陆世仪、张履祥为主要研究对象,介绍了他们将自己农业知识传播出去的途径。通过书信方式,在地缘范围内传播了自己的各种农业经营管理技术和方法。在血缘上教授自己的家人农业知识,耕读传家。由于明清交游结社兴盛,这也是这些士人介绍自己农业技术的手段。其他训导门人,教授技术等方式都是文章主要介绍的传播农业技术的方法。马、张、陆在形成农学思想与经营思想的同时,也通过各种渠道传播这些农业知识。 最后文章介绍了明清农书撰写取得了重要的成就,而太湖地区是重要的农书撰写地区,出现了大量著作,很大一部分是中下层士人的成果。这些农书对当时的农业知识传播和地区的农业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明清太湖地区的农书也具有其独特的特点,内容上特点鲜明。之后又说明了这些农书撰写者农业知识的主要来源,从而从源头进行挖掘。
【关键词】:太湖地区 明清士人 张履祥 农书 农业知识传播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K248;F323.3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9
- 绪论9-14
- 第一章 明清社会风尚的变化及太湖地区士人的耕读文化14-22
- 第一节 士人群体的扩大与分化14-16
- 第二节 士人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及异业治生的普遍16-18
- 第三节 耕读生涯:中下层士人的普遍生活状态18-21
- 小结21-22
- 第二章 明清太湖地区士人的农学思想与农业经营思想22-39
- 第一节 潜心农艺,丰富精耕细作的内涵22-25
- 第二节 善辨水势,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作用25-30
- 第三节 因地制宜,,结合本地环境30-33
- 第四节 注重经济效益,提高商品化33-38
- 小结38-39
- 第三章 明清太湖地区士人推广传播农业知识的活动39-55
- 第一节 通过地缘网络推广农业技术39-47
- 第二节 通过血缘网络推广农业技术47-49
- 第三节 士人内部结社集会交流49-51
- 第四节 通过门人训语的方式传播51-53
- 第五节 撰写农事诗推广农业技术53-54
- 小结54-55
- 第四章 明清时期太湖地区士人的农书创作55-69
- 第一节 农书作者的空间分布及身份特征55-56
- 第二节 农书写作素材的来源56-61
- 第三节 明清江南农书内容特征61-65
- 第四节 农书创作的成就65-67
- 小结67-69
- 结语69-71
- 参考文献71-73
- 致谢73-75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7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常建华;新时期中国社会史理论争鸣及其演进(上)[J];河北学刊;2004年01期
2 王建革;;华阳桥乡:水、肥、土与江南乡村生态(1800—1960)[J];近代史研究;2009年01期
3 马欣荣;《补农书》所见经营地主的经营策略[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4 周邦君;;《补农书》与明末清初江南耕读文化[J];农业考古;2009年01期
5 王建革;;水车与秧苗:清代江南稻田排涝与生产恢复场景[J];清史研究;2006年02期
6 冯贤亮;传统时代江南的中层社会与乡村控制[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2年02期
7 吴琛瑜;;清代中叶江南下层士人的社会文化交往圈——以《吴门表隐》作者顾震涛为例[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8 刘晓东;;论明代士人的“异业治生”[J];史学月刊;2007年08期
9 户华为;张履祥的耕读治世思想与实践[J];泰山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10 游修龄;;《沈氏农书》和《乌青志》[J];中国科技史料;1989年01期
本文编号:9206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9206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