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学田制度
发布时间:2017-09-26 18:42
本文关键词:宋代的学田制度
【摘要】:学田制度,即学校通过朝廷拨赐、官府购买、民众捐赠等途径获得田产,然后将田产以租佃的形式出租出去,以其收入的租税作为办学及养士经费的制度。学田,最早起源于南唐烈祖升元元年(937年)的江州东佳书堂。到宋代有官学学田与书院学田之分。真宗乾兴元年(1022年)出现正式的官学学田,仁宗时立学赐田制度基本形成,神宗、徽宗时进一步发展。至宋徽宗大观三年(1109年),北宋全国学田总量达105990顷。南宋时期,各地学田的数量较北宋有所增长,书院学田在理学家们的支持下得到快速发展,管理制度更加完善。学田之所以能在宋代兴盛的主要原因在于,“崇儒右文”政策的推行及学校教育的发展等等。 学田的来源途径主要有:朝廷赐田、各级官府拨田、地方官府的购田、民众乡绅的捐赠及学校自置田地。其中朝廷赐田、官府拨田及购田为官学学田的主要来源途径。而民众乡绅的捐赠及学校自置则为书院学田的主要来源方式。 学田在宋代形成一套比较完备的经营管理制度。在管理体制上,学田的管理分置办权与经营权。经营权也有两种具体形式,一是由朝廷直接管理,主要是在官学学田中。一是由学校自行管理,主要是在由私人捐助所建的书院中。在经营方式上,采取租佃形式,地租采用定额形式,具体包括实物地租与货币地租两种形态,其中实物地租占据着主导地位。在管理措施上,为防止学田被形势之家、豪强地主的侵佃、兼并,朝廷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即,将学田载入册籍或砧基簿;建立学田碑;严格学田制度管理。 学田制度的创立对宋代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不仅为学校的兴办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也促进了封建社会人才的培养与选拔。大大推动了宋代文化教育事业前进的脚步,而教育的普及,提高了民众的素质,反过来又可带动学田制度的继续发展。学田制度的形成,确立了中国古代社会教育经费的基本形式,对元、明、清产生深远影响。
【关键词】:宋代 学田制度 官学 书院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K244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绪论8-11
- 1 学田的发展及兴盛原因11-25
- 1.1 发展状况12-18
- 1.2 兴盛原因18-25
- 2 学田的来源途径25-36
- 2.1 朝廷赐田25-28
- 2.2 各级官府的拨田28-30
- 2.3 地方官府的购田30-33
- 2.4 官绅民众的捐赠33-34
- 2.5 学校自置田地34-36
- 3 学田的经营与管理36-44
- 3.1 管理体制36-37
- 3.2 经营方式37-40
- 3.3 管理措施40-44
- 4 宋代学田制度的作用及其影响44-48
- 4.1 在文化教育事业中的作用44-46
- 4.2 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46-48
- 结语48-50
- 参考文献50-52
- 后记52-53
- 个人简历53
【参考文献】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姜密;宋代“系官田产”研究[D];厦门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张春生;两宋官学教育政策研究[D];河北大学;2003年
2 李朝晖;清代学田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3 刘畅;宋代官学经费制度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4 郭小曼;宋代书院经费制度研究[D];河南大学;2008年
5 郑雪;宋朝建康府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9251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9251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