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通史论文 >

《礼记》与儒学意识形态的建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7 02:09

  本文关键词:《礼记》与儒学意识形态的建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礼记 儒学 意识形态 称情立文 道德中心


【摘要】:在文化象征系统意义上,意识形态产生于失范或无序的社会转型期,从而给人们提供组织社会和心理过程的蓝图,使其得以理解自身处境并看到新的方向。先秦至秦汉时期“礼崩乐坏”与社会转型的社会背景,使儒家的群体性著作《礼记》具有了赋予价值、规训个体、指引方向的文化象征系统的意识形态功能特质。本研究将以义理重构为基本方法,对《礼记》这一功能特质作同情式理解与批判式反思,以观照儒家所进行的面向一般民众日常生活世界的意识形态建构的持续努力。 在《礼记》中,追识天道以确认自身的认知模式,使得合“礼”即合理的衍生性差序格局隐含了儒家对于天道的强烈的生命认知冲动,并为其“圣王”理想和“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践行意志提供了内驱力。在认知上,“天人合一”的崇高之“畏”使具有崇高特质和完善人格的“圣王”成为儒学意识形态中最重要的“大他者”——但“他”仅具有形上价值的导向、征召或质询意义,这使儒家以人道效法天道的自觉呈现为“一种悲怆而崇高的道德情怀”。《礼记》称情立文和直观理性的方法论,使主体“抛开理性的争辩,屈从于意识形态的仪式” 《礼记》中儒学意识形态的实践层面主要表现为各种社会规制及其实现途径。精英政治下对一般民众日常生活之“礼”及其“内在义务感”的强调,实质上是以规训、质询代替肉体惩戒的一种全景敞开的社会监察;礼乐教化使艺术活动与政治实践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达到了“优美与崇高的一致”;“大共同体本位”下的社会控制,保证了国家意义上的“大他者”对于主体的单向质询和主体对于“大他者”的绝对服从,从而实现了“降服意义上”的“生产关系的再生产”;“德主刑辅”的治理观则以一种实质的伦理法缝合了儒家主观意志自由与客观秩序需求之间的裂隙。德性扩张表征着儒家崇尚先贤、批判现实、建构未来的道德理想主义的原质性动力。 知识与价值判断的契合是《礼记》之儒学意识形态实现自身的关键。“礼”的社会价值观和“仁”的行为价值观以及公、信、仁、和的价值理想,凸显出儒家德性中心的价值观。“声与政通”、“称美不称恶”和“黼黻文绣之美”的主体规训,表征着儒学意识形态语境中主体审美意志的虚假自由,其实质是主体“自己为自己立法”。德性即知识及道德中心的价值观,使得儒家的知识获得与价值判断契合一致,从而赋予主三体践行儒学意识形态以不竭的驱力。 《礼记》中儒学意识形态成功的关键在于,它将个体塑造成了主体,使之“自由而独立地”接受其屈从地位并做出相应的姿态与行动。个人—家庭—宗族—社会—国家的伦理扩展过程,同时也是父亲、天子、国家意义的“在他者”模塑和规训主体的过程,孝、忠、义、返始报恩、尊长敬德、道德自律等,构成了其经验本质与基本要素,使之由单一主体转变为负载多重伦理意义的复合主体,角色场域转换过程便是其获得丰富意义的过程。所以,《礼记》的重要意义在于,它为人们开创了一个渐次生成并次序展开的伦理世界。 《礼记》中儒家的意识形态建构策略对于当今推进社会主导意识形态的建构颇具启示意义:意识形态建设应以对“人”的关注为核心,通过“主人能指”来结构社会中漂浮的“意义能指”,在注重传统因素的基础上,进行“面向一股民众日常生活的意识形态叙事”
【关键词】:礼记 儒学 意识形态 称情立文 道德中心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B222;K892.9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3
  • 引言13-38
  • 一、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13-16
  • 二、已有研究文献综述16-30
  • 三、研究方法与重点难点30-32
  • 四、主要内容与本文创新32-38
  • 第一章 概念、结构与文本考察38-69
  • 第一节 意识形态的概念及相关理论39-50
  • 一、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及其副现象39-42
  • 二、意识形态的特质及其界定42-45
  • 三、意识形态与崇高45-50
  • 第二节 先秦儒学意识形态的结构系统50-60
  • 一、意识形态结构的分析框架50-52
  • 二、先秦儒学的意识形态结构52-55
  • 三、先秦儒学意识形态的“内核”55-60
  • 第三节 《礼记》的文本考察与定位60-69
  • 一、成书61-65
  • 二、分类65-67
  • 三、定位67-69
  • 第二章 《礼记》的哲学观与儒学意识形态69-117
  • 第一节 意义生成与“道费而隐”——《礼记》的天道观70-79
  • 一、“万物本乎天”的“天道”70-75
  • 二、“道费而隐”的合“礼”宇宙75-79
  • 第二节 “天人合一”与崇高之“畏”——《礼记》的认识论79-100
  • 一、顺天守时与“师法自然”79-83
  • 二、理性认知及其限度83-86
  • 三、德性认知与主体困境86-90
  • 四、大学之道与认知功夫90-93
  • 五、循礼知天与崇高之“畏”93-100
  • 第三节 称情立文与直观理性——《礼记》的方法论100-115
  • 一、称情立文100-103
  • 二、直观理性103-109
  • 三、絮矩困境109-112
  • 四、中庸“制中”112-115
  • 小结:“天人合一”视域下的“内圣外王”115-117
  • 第三章 《礼记》的社会观与儒学意识形态117-190
  • 第一节 精英政治下的社会监察118-130
  • 一、精英政治与“无意识认同”118-123
  • 二、全景敞开的社会监察123-130
  • 第二节 “以教化政”的“顺”与“节”130-152
  • 一、“以教化政”的政治伦理131-140
  • 二、礼乐教化的“顺”与“节”140-148
  • 三、文质并重的双重模塑148-151
  • 四、“不请自至”的信仰151-152
  • 第三节 “在共同体本位”下的社会控制152-176
  • 一、“别子为祖”的宗统限度154-160
  • 二、乡遂制度的基层控制160-168
  • 三、“明惠必均”的等级均衡168-176
  • 第四节 礼制刑罚与德性扩张176-185
  • 一、“以法入礼”177-180
  • 二、“名位不同,礼亦异数”180-181
  • 三、“实质的伦理法”181-183
  • 四、“德主刑辅”183-185
  • 附论 “大同”与“小康”185-190
  • 第四章 《礼记》的价值观与儒学意识形态190-223
  • 第一节 “礼”与“仁”的德性价值观191-201
  • 一、“礼”作为社会价值观191-194
  • 二、“仁”作为行为价值观194-197
  • 三、公、信、仁、和作为价值理想197-200
  • 四、德性作为价值评判原则200-201
  • 第二节 审美意志与主体自由201-212
  • 一、“声与政通”的优美崇高203-206
  • 二、“称美而不称恶”的历史审美206-207
  • 三、“黼黻(fufu)文绣之美”的主体规训207-210
  • 四、“自由意志”的乌托邦精神210-212
  • 第三节 知识与价值判断的契合212-223
  • 一、道德中心的价值原则214-216
  • 二、真善美的统216-218
  • 三、知识与价值判断218-223
  • 第五章 《礼记》的伦理观与儒学意识形态223-263
  • 引论 伦理与意识形态223-228
  • 第一节 冠、昏、丧祭之家族伦理228-244
  • 一、礼始于“冠”228-233
  • 二、礼本于“昏”233-238
  • 三、礼重于“丧祭”238-244
  • 第二节 乡饮酒、射之社会伦理244-252
  • 一、乡饮酒礼:尊长敬德244-247
  • 二、射礼:道德自律247-252
  • 第三节 燕、聘、朝觐之政治伦理252-258
  • 一、“燕”以明义252-254
  • 二、“聘”以敬尊254-255
  • 三、“朝”以尽忠255-258
  • 小结 伦理世界的生成与次续展开258-263
  • 结语 崇高理想的永久驱力263-275
  • 参考文献275-287
  • 附录287-288
  • 后记288-28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齐勇;郭店楚简《性自命出》的心术观[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5期

2 马育良;先秦儒家对于“情”的理论探索[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3 徐宝锋;;《礼记》的宗统与君统格局[J];武陵学刊;2010年05期

4 徐宝锋;;《礼记》伦理的主体层次[J];船山学刊;2011年03期

5 王波;;《礼记》的法理思考[J];研究生法学;2004年03期

6 闵卓;《礼记》的思想精华及其局限[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7 黄清吉;儒学国家意识形态化的成因探析[J];湖北社会科学;2004年01期

8 翁贺凯;两汉《礼记》源流新考——从《郭店简与〈礼记〉》谈起[J];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9年05期

9 齐丹丹;;上博简《民之父母》研究综述[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2年02期

10 季广茂;寻找崩溃点——齐泽克及其意识形态理论浅说[J];国外理论动态;2003年02期



本文编号:9270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9270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58c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