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六盘山区自然灾害及防灾救灾研究
本文关键词:明清时期六盘山区自然灾害及防灾救灾研究
【摘要】:陕甘宁交界处的六盘山区,地处季风气候的尾闾,从南到北处在半湿润气候向半干旱气候的过渡地带,其西部为千沟万壑的陇西黄土高原,而东部则以川塬为主的陇东黄土高原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明清时期随着人口的增加,土地开垦经历了一个从河谷川地向山区坡地发展的过程。选择以六盘山区研究历史上的自然灾害及其防灾救灾,不仅具有历史地理学、灾害学、社会学等方面较典型的意义,而且对于今天本区的防灾救灾及可持续发展,亦可提供有益的历史借鉴。 本文前言部分主要阐述了研究问题的背景及选题的缘由和意义,回顾了研究现状,陈述了研究方法。 文章正文部分由五章构成。第一章对明清时期六盘山区的旱、涝、雹、霜雪冻、地震等灾害进行了检索、梳理;第二章概括明清时期六盘山区旱、涝、雹、霜雪冻、地震灾害的特征;第三章从自然和社会两个因素对明清时期六盘山区自然灾害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第四章阐述自然灾害对明清时期六盘山区人民生活的影响;第五章概述明清时期的政府及人民的预灾、防灾及救灾的机制过程。 本文结尾部分通过对明清时期六盘山区自然灾害发生、变化规律的总结,得出了相关研究结论,从而为今天本区经济开发、预灾、防灾和救灾提供有益启示和借鉴。
【关键词】:自然灾害 六盘山区 明清时期 土地开发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K248;X43
【目录】:
- 内容摘要4-5
- Abstract5-10
- 绪论10-15
- 一、选题缘由和意义10-11
- 二、学术界对自然灾害的研究现状11-12
- 三、难点与创新12-13
- 四、研究方法13-15
- 第一章 明清时期六盘山区的行政区划和自然灾害概述15-29
- 第一节 明清时期六盘山区的行政区划15-16
- 第二节 明清时期六盘山区自然灾害概述16-29
- 第二章 明清时期六盘山区自然灾害的特征29-38
- 第一节 自然灾害次数频繁性与连续性29-32
- 第二节 受灾的区域广与破坏大32-34
- 第三节 灾害的多发性、伴随性、集中性34-36
- 第四节 六盘山区自然灾害地域分布的不均衡性36-38
- 第三章 明清时期六盘山区自然灾害原因分析38-58
- 第一节 灾害的自然因素分析38-43
- 一、地貌因素38-40
- 二、季风因素40
- 三、气候变化因素40-43
- 第二节 灾害的社会因素分析43-58
- 一、人口的增长43-44
- 二、过度开垦土地44-49
- 三、生态的破坏49-54
- 四、政治因素54-55
- 五、战争因素55-58
- 第四章 明清时期自然灾害对六盘山区人民生活的影响58-68
- 第一节 对生产力发展的影响58-61
- 一、劳动者数量的减少58-60
- 二、耕地损失严重60-61
- 第二节 对农产品和粮食价格的影响61-64
- 一、农产品产量的下降61-62
- 二、粮价的上升62-64
- 第三节 自然灾害导致的后果64-68
- 第五章 明清时期六盘山区的防灾与救灾68-86
- 第一节 防灾68-79
- 一、对《月令》的掌握68-70
- 二、兴修水利70-74
- 三、明清时期六盘山区仓储情况74-78
- 四、树皮草根的救灾作用78-79
- 第二节 明清时期六盘山区的救灾状况79-86
- 一、临灾治标80-83
- 二、灾后补救83-86
- 第六章 结语86-89
- 附表一89-129
- 参考文献129-137
- 后记13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泽学;;三晋地区明清时期的农具[J];当代农机;2011年08期
2 胡海义;吴阳;;明清科举考试的特点[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3 王群英;;明清时期男旦“走红”现象的维度蠡测[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4 王晓霞;;明清湟水流域藏族人口数量及分布地域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1年05期
5 王秀萍;朱海燕;朱旗;;明清茶学思想的审美内涵——以茶诗为例[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6 马思源;应亮;;明清漆器特征及其审美取向探究[J];文化学刊;2011年04期
7 刘首含;;明清时期官窑瓷器上菊花纹形式美法则的体现[J];华章;2011年18期
8 吴启纲;;明清时期的烟文化现象初探[J];社会科学论坛;2011年08期
9 赵炎秋;;明清叙事思想发展研究[J];中国文学研究;2011年03期
10 姜振逵;李金财;;浅论明清时期潮人的思想特点[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爱琴;;浅论明清时期两淮泰州分司所辖盐场之盐课[A];盐文化研究论丛(第四辑)——回顾与展望:中国盐业体制改革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闵宗殿;;明清时期的人工生态农业——中国古代对自然资源合理利用的范例[A];中国经济史上的天人关系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9年
3 甘满堂;;明清时期福建商帮的地缘文化特色[A];五缘文化力研究——福建省五缘文化研究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姚兆余;;明清时期西北地区农业开发的技术路径与生态效应[A];中国生物学史暨农学史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5 孙文学;;从商业教科书看明清晋商教育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4)——中国学科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6 张建伟;;明清科举考试防弊措施探析——兼论对当今国家教育考试防弊问题的启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7 李剑平;郑庆春;;明清时期的晋商民居[A];中国传统民居与文化(第七辑)——中国民居第七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6年
8 范沛潍;;明清时期开封的交通[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辑)——中国古都学会第十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2年
9 唐建军;陈学文;仇名虎;胡永吉;;明清时期杭嘉湖地区农业生态环境状况研究[A];首届长三角科技论坛——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分论坛论文集[C];2004年
10 沈e,
本文编号:9363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9363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