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前期班序制度初探
发布时间:2017-10-01 01:15
本文关键词:北宋前期班序制度初探
【摘要】:班序,或称为朝位,是官员在朝会时的位置序列。近年来品位视角的官制史研究兴起,其作为品位要素之一日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官员在朝堂上的位置是其抽象地位的直观体现,所以班序实际上是衡量、标示官员地位的精密标尺,体现了职任、资格、俸禄等其他品位要素的绾合与搭配。两汉官制秩级比较稀疏,很多官员的地位就是通过朝位来确定的。隋唐时代的九品官品制度细密成熟,这时班序由官品决定。唐后期以来,诸多使职差遣的设置使得省部寺监体系之职事官迅速阶官化,而后许多使职亦变成了阶官。宋初最终形成了阶、职分离的差遣制度,以唐职事官为文官阶官,以部分使职为武官阶官,而另设差遣为实际职任。这样一来,唐代的九品官品体系就无法准确的衡量、标示官员的地位,加之武官阶官、保留实任的使职、不断增置的馆职皆无品级,无法通过官品来区别其地位尊卑,其覆盖面缩小,效力减弱。这时班序的品位意义就更鲜明的凸显出来。 元丰改制是宋代制度史的分水岭,从制度史的角度可以以元丰改制为界将北宋分为前后两期。元丰改制后,重整职、阶体系,恢复职事官职权,以唐散官为阶官,并将原来无品级的官号纳入九品官品体系,所以班序在北宋前期班序的意义更为重要。 北宋前期,主要由暏门司、御史台、太常礼院、学士院等部门负责朝会仪制的制定和臣僚班序的排定。在不同时期制定了诸多关于朝仪、班序的条法,既有包括所有朝会种类的仪制,亦有针对某一种朝会的仪注,既有抽象的说明文字,又有具体的图谱,主要包括《暏门仪制》、《入暏仪》、《正冬御殿仪注》、《合班仪》、《正冬大庆殿朝会立班图》、《大庆殿再坐上寿立班图》《紫宸殿常朝起居图》、《垂拱殿常朝起居图》等。由于条令的修订不能和官制变化同步,所以条令之外还有被后世遵循的成例。在北宋前期主要的朝会中,臣僚的序位方式不同,大朝会、入暏基本沿袭唐制,以按职类和品级划分的“班”为单位排定位次;内殿起居则以“合班”的形式排定班序,打破原来班的界限,按臣僚地位尊卑排成几个大的队列。 班序关乎身份、名位,宋代官僚对此尤为看重,有司在排定班序时,不得不综合考虑官僚的各种品位要素,使其如实地反映其地位,以宣示等威之序。班序在阶职之间、薪俸礼遇之间、文武之间的起到了调整、平衡作用,体现了宋代君臣在创设制度时寻求统治阶层内部诸关系大体平衡的努力和维持政权拥戴群体最大程度稳定的终极关怀。
【关键词】:北宋前期 班序 条令 合班 平衡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691;K244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0
- 绪论10-19
- 一、对象与范围10-15
- 二、班序的品位意义15-17
- 三、研究综述与篇章结构17-19
- 第一章 北宋前期有关班序的机构与条令19-35
- 一、掌管朝会、班序的机构与人员19-21
- 二、有关朝会、班序的条令21-28
- 附一、《文献通考·王礼考三》所收宋班序图考28-32
- 附二、石位考32-35
- 第二章 北宋前期臣僚班序35-94
- 附 考释44-94
- 第三章 班序:综合与平衡94-103
- 一、班序排定:诸品位要素的综合94-98
- 二、班序的平衡作用98-103
- 结语103-105
- 参考文献105-107
- 致谢107-108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108
【参考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任石;唐代朝谒班序与台谏地位[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2 仝建平;唐宋宣徽使考述[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9514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95149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