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通史论文 >

自然灾害与春秋鲁国社会

发布时间:2017-10-02 04:00

  本文关键词:自然灾害与春秋鲁国社会


  更多相关文章: 鲁国 自然灾害 政治 社会礼俗 防灾措施


【摘要】:在春秋时期的鲁国,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所处的特殊环境,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据古代历史文献记载,鲁国发生的灾害频率高、时间间隔较短,是灾害发生次数最多的诸侯国之一,记载鲁国水灾、旱灾、虫灾的记录在文献中清晰可见。孔子曾将自然灾害的发生与“正刑与德”联系起来,认为灾害的发生是由于国君在政治上“失诸刑与德”所导致的,如果想要消弭灾害,最重要的政策是“正刑与德”,在政治上拨乱反正,以此来感动上天避免灾害的发生,而自然灾害的发生往往与战争相联系,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各种兼并、争霸战争不断发生,每次战争的爆发其实就是对生态环境的摧毁,最终导致灾害的发生。春秋时期,,各个诸侯国为了争夺土地与人口而战争不断,但是在面对强大的自然灾害时,他们会暂时放下手中的武器,相互帮助,相互支援,共同战胜灾害,在别国受到灾害侵袭之时,往往以“仁”为核心,及时帮助他国度过危机,同时在灾害之年也得到别国的支援与救济,平安度过灾荒,使之与各诸侯国的关系友好发展。鲁国在灾荒时期大量土地荒芜,严重影响农业生产,新的土地被开垦,私田出现,导致“公田不治”的现象发生,随之而来的是土地赋税制度相应发生变化,曾先后推行了“初税亩”、“用田赋”等土地赋税制度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灾害的发生对鲁国的政治经济影响很大,更多地关于灾害方面的社会礼俗出现,在灾荒之年,特别要举行荒礼用以救助和安抚百姓,除此之外在灾害的预防和救治方面也极为重视,在灾害发生时所采取的救治措施也是有别于其他诸侯国的。鲁国很早就有保护生态环境的思想观念,从而形成了一系列防灾救灾思想,如重农思想、储量救荒思想等,而在灾害降临时所采取的措施其思想核心是以人为本,在救灾实践过程中大多会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以及时应对灾害,其中有些防灾救灾思想、应对措施至今还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鲁国 自然灾害 政治 社会礼俗 防灾措施
【学位授予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K225;X43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7
  • 绪论7-10
  • 一、 春秋时期鲁国自然灾害概述10-17
  • (一) 水灾10-11
  • (二) 旱灾11-14
  • (三) 地震14
  • (四) 火灾14-15
  • (五) 虫灾15-17
  • 二、 自然灾害与鲁国政治生活17-20
  • (一) 自然灾害与鲁国政局17-18
  • (二) 自然灾害与鲁国邦交18-20
  • 三、 自然灾害与鲁国经济生活20-24
  • (一) 自然灾害与鲁国土地赋税制度20-22
  • (二) 自然灾害与鲁国人口流动22
  • (三) 自然灾害与鲁国社会礼俗22-24
  • 四、 鲁国防灾救灾思想与实践24-33
  • (一) 防灾思想24-28
  • 1、 “备豫不虞”与储粮救荒思想25-26
  • 2、 生态保护思想26-27
  • 3、 重农思想27-28
  • 4、 臧文仲的防灾救灾思想28
  • (二) 防灾救灾措施28-33
  • 1、 天文预测29-30
  • 2、 防灾工程与设施30
  • 3、 节俭救灾30-31
  • 4、 祭祀救灾31-32
  • 5、 协同作战,各司其职32
  • 6、 国外求援32-33
  • 结语33-35
  • 参考文献35-39
  • 在校期间研究的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39-40
  • 致谢4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廖名春;试论楚简《鲁邦大旱》篇的内容与思想[J];孔子研究;2004年01期

2 廖名春;上博藏楚简《鲁邦大旱》校补[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4年01期

3 薛柏成;《左传》中所表现的春秋时期井田制的衰变[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本文编号:9573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tslw/9573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acb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